與會嘉賓共論綠色低碳轉型的企業實踐、技術、機遇、理念等
轉型中的“技”與“機”
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對企業而言,零碳轉型是挑戰還是機遇?如何透過完善市場規則和機制,促進企業自主減排?4月2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實現碳中和:企業在行動”分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的嘉賓透過線下+線上的方式,介紹不同市場主體在綠色低碳轉型之路上的具體實踐,並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
低碳轉型是“必答題”
在碳中和目標之下,因業務性質的不同,不同行業所面臨的機遇、挑戰和責任也存在差異。
“對於低碳轉型,我們認為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並長期高度關注這一轉型問題。”FMG集團執行長伊麗莎白·蓋恩斯說,作為鐵礦業領域全球性企業,該集團正在持續加大對轉型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投入。
4月20日,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實現碳中和:企業在行動”分論壇舉行。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伊麗莎白·蓋恩斯指出,整個產業供應鏈都在關注這樣的轉型,這也給市場帶來巨大的價值。“就企業而言,我們看到對於綠色能源的需求實際上越來越大,儘管國際局勢持續變化,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影響綠色能源的需求情況,實際上還推動了轉型。” 她說。
而對於新能源企業,“雙碳”目標帶來的更多是機會。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認為,現在處於能源變革的大時代,是從傳統能源,走向以光能、風能、氫能等構建起低碳新能源網路的時代。針對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他認為十分有必要且有信心,並對此提出“未來打造低碳能源體系”的建議。
與會嘉賓認為,應對低碳轉型這一“必答題”,企業可努力將挑戰化為機遇。遠大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躍指出,對於企業,建立碳中和中長期長效機制可以降低成本,具有經濟效益。對於社會大眾而言,最佳化能源結構也有利於保障能源和生產、生活安全。
探索實現碳中和路徑
在張躍看來,實現零碳發展需要坐而謀,更需起而行,踐行碳中和理念,各方都可獲得實際利益,但仍有待從理念到高效行動的轉變。
房地產建築行業一直被稱為“碳排放大戶”,對此,張躍指出,建築業同樣可透過增強保溫、隔熱技術、建設工廠化建築、高效利用廢熱能源、延長建築物使用年限等手段,助力綠色發展。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光伏能源產業公司,高紀凡在發言時結合可再生能源供給說:“未來太陽能光伏將成為全球最便宜、清潔、安全的能源之一。”
與會人員在錄影。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除了能源端的改變,高紀凡期待在消費端也出現積極變化,“比如,未來將會有更多零碳工廠、零碳建築、零碳交通等應用場景落地。”
食品行業同樣在努力將零碳挑戰化為機遇,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透露,伊利已經在2012年實現碳達峰,2050年之前將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今年,中國食品行業的首個零碳工廠、中國首款零碳牛奶先後在伊利誕生。
“伊利正在用綠色理念引領綠色發展,凝聚減碳共識;以綠色的管理統籌綠色發展,構建系統化、全行業的管理理念;並透過綠色行動實現綠色發展,伊利此前已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碳盤查,建立核算體系。”張劍秋說。
樹立長期與整體目標
換個角度看,企業踐行綠色低碳轉型更具意義和迫切性。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在發言中表示,碳中和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非常深刻的經濟學、管理學問題。
“其一,實現碳中和需要大量投資,我們課題組估測,到2050年,僅在中國就需要近250萬億元的投資。”劉俏認為,從金融體系的角度,最關鍵是要迅速形成碳價格的發現機制。這不是純粹的碳排放交易現貨市場,而是怎麼透過金融產品、金融市場把該元素體現出來。其二,企業的增長正規化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變化,如果把碳排放理解成生產要素,它會進入到生產函式中,並影響消費者效用函式。
歐亞資源執行長宋本強調,產業企業的綠色發展、綠色合作要考慮整個價值鏈,所以需要更大的平臺與專業機構,參與到對企業的相關管理過程中。
劉俏還從宏觀方面給出建議,他提出,碳中和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財政政策應該在其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相關部門可以發行一些期限三四十年的長期國債,大量投入到助推實現碳中和的節點領域、節點行業。“此外,綠色金融、綠色債券、綠色信貸,要更加積極地促進跟碳中和相關的技術投資。”劉俏說。
(本報博鰲4月2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