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之年外企為何在中國這麼做
全球疫情衝擊,海外需求疲弱,跨境投資縮水近半……不少外資企業感慨,這一年,太難了。
也是在這一年,許多外企在中國設新廠、開新店,加碼佈局加快步伐。
當跨境投資的“冷”遇上對華投資的“熱”,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疫情不改我們紮根中國的信心”
擴建、設廠、開店、發新品……回顧這一年,這些詞成了疫情肆虐下外資企業深耕中國的日常。
今年上半年,武漢“解封”後不久的一則新聞讓人記憶猶新:
5月19日,武漢“中國光谷”迎來2020年第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美國霍尼韋爾新興市場總部暨創新中心在此揭牌,這是霍尼韋爾全球佈局的首個新興市場總部。
“疫情沒有改變我們紮根中國、紮根武漢的信心,這裡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創新氛圍正是我們看重的。”霍尼韋爾中國區總裁張宇峰說。
四川成都,西門子數字化工廠,偌大廠房裡數百臺機器在有序運轉。這家西門子在德國以外的首家數字化工廠,早在2013年就成立,如今仍在持續擴建,已成為前沿數字化技術的試驗田。
這只是今年以來外企在中國加碼佈局的一個縮影——
4月開始,法國歐萊雅集團一口氣在上海開了四家全球首店;
5月,德國巴斯夫廣東新型一體化基地正式步入土建階段;
8月,日本優衣庫一下子在中國18個城市開出19家新店;
12月16日,法國施耐德(西安)創新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這樣的節奏,在疫情肆虐的特殊之年,成為全球一道獨特風景。
這樣的熱潮,在商務部最新發布的吸引外資“成績單”中也有所體現:前11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3%,連續8個月實現同比增長。
把最好的產品帶到中國,把研發中心設在中國,把重要生產基地選址在中國……疫情之下,中國被視為安全的投資目的地,“投資熱土”的地位更加鞏固。
用“新”抓住機遇
特殊之年,他們為何青睞中國?
“韌性!”
在不少受訪外資企業和國際機構負責人眼中,這成為一個共識詞。
“中國有效控制住疫情,企業提早復工復產,經濟實現‘V’形反彈,這樣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也印證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芮澤說。
經濟和產業鏈的韌性,在疫情下作用尤為明顯,中國市場的銷售業績撐起了不少外資企業全球市場的“半邊天”。
“歐萊雅在中國市場的強勁表現助力集團在第三季度重回同比正增長。”歐萊雅中國總裁兼CEO費博瑞告訴記者,截至9月底,歐萊雅中國大陸市場實現同比增長20.8%,大幅超越第三季度中持續復甦的其他市場的平均水平。
西門子財報顯示,2020財年,中國市場為西門子全球業務貢獻了13%的新訂單額,與上一財年相比有了顯著增長。“我們深知這一增長所承載的意義,這也彰顯了中國市場的強大韌性和無限潛力。”西門子大中華區總裁兼執行長赫爾曼說。
“數字化”——疫情之下,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越來越多外企也在擁抱數字化浪潮中搶抓新機遇。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應用場景豐富,‘新基建’正加速這一趨勢發展,為跨國企業帶來廣闊機遇。”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說,施耐德電氣今年以來不斷加大對華創新和生態體系投入,努力用“新”抓住機遇。
疫情讓更多企業發力線上新經濟。疫情發生以來,優衣庫“掌上旗艦店”的使用者流量和銷售額出現了兩倍以上增長。透過跨境電商創新模式,第三屆進博會閉幕後僅一個月,消費者就可以店內體驗歐萊雅明星展品“水光蒸發棒”並在線上購買,更多全球首發新品的“零時差消費”正在成為可能。
做根植中國服務世界的企業
越來越多外資企業明確表示,中國在企業戰略佈局版圖中地位愈發重要。
“中國更加強調依靠國內大市場,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也越來越短,這對我們來說是好訊息,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企業到中國投資。”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對記者說。
全國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由40條減到33條,自由貿易試驗區由18個增至21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公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一個更加開放的、願與世界分享大市場的中國,一個營商環境更優的中國,對外資企業來說自然魅力難擋。
展望“十四五”,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將為外資企業發展創造更大機遇。
在中國,為世界。費博瑞告訴記者,歐萊雅正推動更多產品配方、數字科技、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中國創新揚帆出海,惠及更多其他市場和全球消費者。
“霍尼韋爾在進一步提升研發能力的同時,將把中國研發的技術和產品服務更廣闊的海外市場。”張宇峰說。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作者:於佳欣 劉紅霞 周蕊
來源: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