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金融市場尚且年輕,投資者也多以個人為主,快進快出正是他們的主要操作風格之一。誠然,快進快出作為操作風格之一無可厚非,有投資者能夠因此獲利,但考慮到成本等因素後,這一方法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對於基金尤其如此,因為它從一開始的設計上就並非是為了短線快炒。為了能夠讓基民安心投資,基金公司除了祭出“懲罰性贖回費”(持有少於7天即贖回,贖回費多為1.5%)這一招,在產品研發上同樣是下足心思,定開基金就是成果之一。
顧名思義,定開基金意味著基金份額申贖只在特定情況下開放,這一點和普通基金大不相同。但問題是,投資者申購該類基金意味著資金會被鎖在基金中相當長一段時間,如果最後收益不及預期的話,讓投資者大失所望還是其次,他們所付出的時間和機會成本更是問題。
基金公司為何鍾愛定期產品?
正如前文所述,買入定開基金意味著流動性會受到很大限制,投資者無法隨意進出,在投資體驗上比起傳統的基金無疑是略遜一籌。那麼,為何基金公司仍然要下力氣推廣該類產品?
事實上,投資者申購定開基金之後,基金經理能夠擁有更多時間完善個人的投資框架,他們也不需要像傳統基金那樣預備大量資產來應對投資者的申贖,這一點在證券時報記者許盈的報道中也有提及。她在報道中引用某位券商首席投顧的說法指出,投資者購買該類基金,透過讓渡一定的流動性,可以讓基金經理更好執行投資理念,減少申贖帶來的操作變形風險。
很明顯,定開基金的運作實質就是用流動性換取回報率的過程,這一點和定期存款的情況頗為類似。不同的是,定存在損失利息的前提下可以提前取款,定開基金沒有這一安排,但這倒讓基金實現回報目標的效率更高了。
以上觀點也可以透過資料部分證明。以公募基金中的債基為例,根據東財Choice的統計資料,中證普通債基指數最近兩年的累計回報率為5.72%,比中證定開債基指數低了72bp,這一差距看似不高,但如果考慮到紅利再投資等因素,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
小編未能獲取到定開股基的整體回報資料作為對比,但合理推測,股基所掛鉤資產的波動率更高,意味著定開股基和傳統股基的收益率差距很可能更大。
(來源:東財Choice)
權益類定開基民“高位站崗”
定開基金想要吸引投資者的目光,僅靠定開“關住”投資者顯然不夠,成立的時點也是重要因素。
自從東方紅資產管理2010年推出這一新品類,並且大獲成功之後,市場上該類產品便如同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根據東財Choice的資料,按主程式碼計算,全市場目前存續中的定開基金共有1276只,其中普通債基和偏債混基合計超過1000只,權益類產品相對較少。
但問題是,不少權益類(包括股票及偏股混合)定開基金的投資者付出了流動性的代價,所獲得的回報卻比預想水平要低得多。
根據統計,同樣是按主程式碼計算,未來一年即將迎來開放的1054只定開基金當中,回報率最低的30只沒有一隻是債券類,其中有6只的最新單位淨值甚至低於0.7元。作為對比,成立以來回報率較高的定開基金當中也有部分權益類,但並沒有這麼密集。
更重要的是,這些表現最差的權益類定開基金,成立時間上似乎相當雷同。以上文中提及的30只成立以來回報率最低的權益類定開基金為例,這些基金大部分都是集中在2020年下半年以及之後成立,僅有2只是在2020上半年或之前成立。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A股經歷了一波大漲行情,從2020年6月30日起算,滬深300指數的最大累計漲幅超過40%,但該指數隨後便未曾回到5000點以上。從創下最高點的2021年2月18日起算,滬深300至今的累計跌幅已超過三分之一。
說的更直接一點,如果有基民在2020下半年到2021上半年申購定開基金,雖然各自情況不同,但他們很大機率會出現“高位站崗”的情況。
機構觀點:定開“好心辦壞事”
那麼,為何基金公司發行權益類定開基金時會如此集中?這些基金又為何集體表現不佳?
上海證券報此前報道定開基金問題時,曾引用滬上一位私募研究員的話表示,基金髮行向來“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定開基金也不例外,遇上市場調整時發行異常艱難,因此很多基金公司或私募管理人會選擇在市場情緒較高時發行。但在高位發行定開基金,實質上是在“引導投資人高買,禁止投資人低賣”,基金經理建倉時難度更高,其結果就是“管住基民的手,卻依舊賺不到錢”。此外有私募創始人也指出,目前市場上大多數中長封閉期基金與開放式基金運作幾近相同,甚至部分基金經理由於產品具備鎖定期,操作更為激進,並未在收益與波動之間尋求平衡。
而在機構看來,想要讓投資者獲得更佳的投資體驗,辦法也是存在的。同樣是根據上海證券報的報道,滬上某基金公司高管認為,基金公司應對規模進行前瞻性佈局,在市場高位時對產品發行保持理智。與此同時,封閉期不是業績的“護身符”,基金公司在宣傳基金時將持有時長與賺錢機率掛鉤並不合適。有中型私募人士也指出,不能只靠定開基金管住基民的手,基金經理可以使投資人形成穩健收益的預期,他們自然願意長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