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手的保費再退回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幾乎每家人身險公司可能都體會過這種滋味。《證券日報》記者獲得的行業資料顯示,從人身險全行業看,退保金已經連續兩年同比明顯下降,但行業一年退保金額仍高達3200多億元,部分險企尤其是部分產品的退保率很高,分化較大。
事實上,對保險行業來說,有一定比例的退保是正常現象。不過,近兩年退保“黑產”帶來的非正常退保也給保險業經營造成了較大影響,同時折射出行業發展存在的一些弊病,需要完善行業發展體系。
退保金
連續兩年下降
根據記者獲得的行業統計資料,最近3年人身險行業整體退保情況為:2018年退保金7210.11億元,同比增長17.85%;2019年退保金5841.34億元,同比下降18.98%;2020年退保金3207.19億元,同比下降45.09%。可見,人身險行業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退保金同比下降。從退保率來看,2018年到2020年的退保率分別為6.83%、4.97%和2.39%,也呈現持續明顯的下降。
退保金和退保率下降的態勢仍在延續。今年前兩個月,人身險退保金為603.99億元,同比下降45.15%;退保率為0.45%,同比下降0.52個百分點。
從上市險企來看,情況有所分化。根據年報披露的資料,去年,中國人壽、新華保險、人保壽險和人保健康的退保金和退保率同比有所下降。
具體來看,去年,中國人壽的退保金為332.75億元,同比下降34.6%,退保率為1.09%。該公司指出,這主要是因為部分產品退保減少。新華保險的退保金為122.58億元,同比下降5.6%,退保率為1.5%。人保壽險的退保金為448.22億元,同比下降了6.9%。該公司指出,這主要是因為近年來其提高期交業務佔比,業務結構不斷最佳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同比下降,但其退保率仍高達11.8%,明顯高於行業整體退保率和其他上市險企退保率。人保健康的退保金為4.99億元,同比下降58.1%,退保率為1.5%。太保壽險和平安壽險的退保金同比有所上漲,退保率分別為1.2%和1.7%,都明顯低於行業整體水平。
退保率下降緣於
結構調整+品質向好
人身險行業退保率緣何連降兩年?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主要是人身險行業整體的業務結構調整和業務品質向好的結果。
退保率的高與低具有較為明顯的產品特點。周瑾指出,退保率高的產品主要是理財型產品,其受利率環境和分紅收益率的影響較大,所以資本市場的波動會引起理財型產品退保率的變化;而對保障型產品,客戶更多關注的是其保障功能,不太受外部市場波動的影響,退保率相對穩定。近幾年,人身險行業迴歸保障,理財型產品比重下降,保障類保險產品比重增加,從而整體退保率持續下降。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和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儁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與保險業發展環境有關。2015年至2016年,險企銷售了不少3年至5年期的萬能險,這些產品近幾年陸續到期,因此2018年和2019年行業退保金較高,隨著行業業務結構的調整,去年退保金額同比明顯下降,但也有3200多億元。
以新華保險為例,去年其退保情況有所改善,該公司在分析原因時指出,隨著前期銀行代理分紅險保單滿3年和滿5年高峰期已度過,且公司從戰略層面主動壓縮中短存續期產品銷售規模,2020年退保規模處於較低水平。人保健康也指出,去年退保率大幅下降,主要是因為“主動壓縮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所致”。中短存續期產品正是退保率較高的理財型產品。
周瑾表示,儘管退保率高低沒有絕對標準,關鍵要看實際退保率與產品精算假設和運營經驗的偏離情況,但過高的退保率對保險公司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一方面,高退保率對保險公司短期流動性會形成衝擊,影響其現金流,使得公司面臨較高的流動性風險;另一方面,退保會使得人身險公司的內涵價值降低,即便有可能帶來短期的退保收益,但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並引發相應的客戶滿意度和品牌聲譽受損,不利於其長期發展。
朱儁生認為,除了少數特殊情況,一般而言,保險公司希望退保率越低越好,從全行業來看,退保率低是行業穩健發展的體現。保險公司要改善退保情況,主要辦法包括調整產品結構、最佳化業務品質以及減少銷售誤導等。
完善產品體系
遏制退保“黑產”
近兩年,退保“黑產”帶來的惡意投訴、全額退保等現象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並對保險行業產生了較大影響。業內人士認為,保險業必須和相關部門一起嚴打退保“黑產”,同時也必須治理髮展中暴露出來的弊病,減少被“黑產”盯上而導致的危害。
“正常退保,指經投保人申請,保險公司按照合同約定退還保險費(猶豫期內)或保單現金價值(猶豫期外)。非正常退保,指按超出保險合同約定的金額退保。”某人身險公司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一般情況下,非正常退保是由於客戶對險企銷售或管理過程中的某些行為不滿而提出補償申請,經調查核實及責任認定後,險企按超出合同約定的金額退保。但近年來,部分社會人員或機構盯上了退保領域,逐漸形成了退保“黑產”產業鏈。這些人員或機構以幫助消費者全額退保為名,對正常投保保單透過惡意投訴等方式要求險企全額退保,但無論結果是否成功,其都將從消費者那裡收取代理服務費,從而獲得自身利益。在幾經異化、多次演變後,退保“黑產”運作模式呈現手法專業化、渠道擴張化、組織集團化、目的利益化等特徵,擾亂了市場正常經營秩序,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對此,保險監管部門和保險公司對消費者進行高頻風險提示和教育。業內人士指出,退保“黑產”的出現,與保險業自身發展過程中的銷售誤導等弊病也有緊密關係。為此,保險業須樹立長期主義形象,規範銷售行為,完善佣金制度,降低客戶對保險的誤解和不當購買而埋下的退保隱患。同時,對於消費者投訴指標,應理性對待,實操中,部分險企為了爭取低投訴率,對一些不合理的全額退保要求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因此,險企首先得做到自身素質過硬,同時,對不合理的全額退保要求應明確拒絕,從兩方面著手遏制退保“黑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