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由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十八羅漢”之一的謝世煌與高盛前合夥人王鐵飛聯合發起的SPAC公司Angel Pond Holdings Corp成功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募集2.5億美元,股票程式碼為POND.U。
在目前國內參與SPAC熱潮的機構中,這樣的Sponsor(發起人)組合相對罕見。即便先前有如中信資本、春華資本、上達資本、時代資本、弘毅投資、康橋資本等大PE基金設立SPAC,且有王石、李寧及香港四大家族之李澤楷、鄭志剛、何猷龍等名人企業家入局,但兩位發起人帶給了Angel Pond與眾不同的基因——能夠在資產與資金兩端同時形成合力互補效應,某種程度上,這將是決定一家SPAC公司能否成功的關鍵。
所謂SPAC,全稱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rporation),也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是一種頗為另類的上市公司創新形式。簡單來講,SPAC就是一個“殼”,其上市的唯一目的就是融資,然後在一定期限內尋找投資標的,透過兼併收購將標的公司變成上市公司。
SPAC誕生於美國市場近30年,一直不溫不火,直到2020年開始狂掃華爾街——共248家SPAC上市,佔全美IPO總數的比例達53%,募資超830億美元。這一資料在2021年一季度表現地更為“誇張”:298家SPAC上市,共募資950億美元,已然超過了2020年全年的募資總額。最新的案例是,東南亞網約車巨頭Grab正籌劃與SPAC公司合併上市,合併後估值將達400億美元。
然而一夜之間,局面又急轉直下——面對SPAC市場近乎失控的狂歡,美國SEC接連打出重拳,SPAC IPO的總量從3月的109個瞬間暴跌至4月的13個,5月更是不容樂觀。
正是在SPAC市場處於入冬的拐點之時,Angel Pond宣佈順利IPO。接下來,Angel Pond的主要任務即是圍繞國內網際網路、高科技、新興技術、新經濟的發展機會,尋找符合法律監管的要求、IPO ready的長期發展企業。
近日,36氪採訪到了Angel Pond的兩位聯合發起人,他們分別坐鎮中、美兩地,目標非常一致——“我們希望找到的這家標的公司具備成長為一家偉大企業的潛力,能夠成為SPAC上市的最佳樣板。”謝世煌告訴36氪。
“最佳搭檔”在SPAC的世界裡,發起人的背景尤為關鍵——一方面需要能夠快速識別並獲取最優秀的標的企業,另一方面能夠為企業在上市之後的發展路徑中提供各方面的增值服務,包括來自行業、金融機構、專業服務機構、美國監管機構等的經驗、資源和人脈。
謝世煌於 1999 年加入阿里巴巴,是馬雲最信任的商業夥伴之一,任職期間曾多次參與阿里重要的內部擴張和外部投資決策,包括美團和快的打車等。2015 年謝世煌從阿里集團退休,之後成立多支私募資金,主要從事大資料、新零售、人工智慧、泛娛樂、線上教育等領域的早期投資。另外,他也是螞蟻集團的股東。
Angel Pond聯合發起人 謝世煌
Angel Pond另一發起人王鐵飛履歷也頗為傳奇。他1982年考上覆旦大學物理系,那是他第一次離開浙江老家,後來獲得國家公派留學名額去美國攻讀物理學博士。不過或許是性格使然,王鐵飛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卻選擇了高盛紐約總部,一呆就是近20年。
高盛生涯中,王鐵飛歷任美國股票交易聯席負責人、全球股票交易聯席負責人、高盛全球風控委員會委員、高盛全球證券投資交易主管,曾是高盛集團紐約總部最資深的華裔合夥人,在華爾街戰績赫赫。
Angel Pond聯合發起人 王鐵飛
多年前,兩人結識於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鎮,在這個坐落於南宋皇城遺址的小鎮裡,兩人的獨棟辦公樓隔“塘”相望——正是後來成為著名旅遊景點的安家塘,也是Angel Pond(諧音)名字的由來。
對於一家SPAC而言,判斷其優勢主要看募資能力、尋找標的能力,更關鍵的,是能否長期陪伴標的公司成長。謝世煌和王鐵飛的背景組合完美囊括了這些要素:在資金端,兩人的資源網能夠幫助Angel Pond更有針對性且更高效地募集基金;在資產端,尤其是前期篩選潛在合併標的時具備優勢。此外,還能幫助合作標的尋找更合適的長期投資人,幫助企業更好地與國際專業機構打交道。
SPAC的發起人幾乎決定了SPAC的成敗。一方面,優秀的發起人的募資能力更強,擁有優秀髮起人的SPAC的贖回率也更低;另一方面,SPAC的發起人在De-SPAC(併購)階段就標的企業的估值談判中發揮關鍵性作用——只有SPAC發起人充分理解標的企業的業務,充分信任標的企業的管理團隊,標的企業才能在與SPAC的合併中實現價值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Angel Pond對標的公司的value add(價值賦能)不僅僅是資金和上市的確定性 (SPAC本身的特性),還包括了一般的SPAC不能提供的——比如和美國機構投資人的緊密對接,尋找國內國際戰略合作伙伴,提升公司的管理能力——這些正是兩位發起人所擅長的。
36氪瞭解到,目前Angel Pond的團隊主要分佈在杭州、紐約、班加羅爾三地,高盛與摩根大通擔任本次Angel Pond的合作投行,並且是他們最頂尖的團隊負責人。這意味著,對一家中國本土公司而言,Angel Pond 能將它國際化的過程大大加快。
雙面SPAC“用別人的錢來賭博。”在今年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給SPAC下了如此定義,芒格則直接說這是一種“bubble(泡沫)”。兩位投資界大佬指出SPAC的投機,並表示這是新投資者湧入股市的副產品。
王鐵飛認為,巴菲特和芒格是站在SPAC投資人的角度,對很多不合格的發起人提出抨擊,這本無可厚非,因為擁有這樣發起人背景的SPAC也不會持久,勢必被市場淘汰。但SPAC也打破了普通散戶和大的機構投資者之間的壁壘,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動了傳統VC/PE以及投行的乳酪——SPAC能夠降低優質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門檻,同時也能幫助一、二級市場的投資人能夠更早或更低成本的投資到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公司中,這無疑是一種更經濟、高效的IPO方式。
一般來說,美股IPO流程得從找投行、路演一步步來,屬於“人找錢”。一家擬IPO公司在僱傭投行時,就要接受投行的規則——相比某一次IPO的成敗,投行更多地為整個IPO生態而服務。比如去年12月拒絕比爾·阿克曼的SPAC拋來的橄欖枝堅持走傳統IPO的Airbnb就是典型一例。
上市首日,Airbnb開盤價為146美元/股,收盤價為144.71美元/股,相較68美元/股的發行價上漲112.81%,總市值高達864億美元。當所有人都沉浸在市值暴漲的喜悅中時,一個事實無法迴避——那就是因IPO定價過低讓企業蒙受在融資金額上的巨大損失。這些原本應該屬於公司創始人、公司員工以及早期投資人的財富,在股票首日大漲的當天,被轉移給了投行以及與投行利益相關的公開市場投資機構。
這是企業與投行之前利益驅使的博弈。但SPAC則正好相反,它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上市公司的性質,屬於“錢找人”,具有確定性更強、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優勢。
換句話說,SPAC的操作機制與投行截然不同:投行僅承銷股票,而SPAC是併購。後者在前期談判時的確會更加殘酷,但一旦完成,SPAC還會繼續為這家企業“買單”——將是一個longterm的合作方。
近10年以來科技企業蓬勃發展,投資者也開始從以藍籌股為主導的傳統IPO轉向挖掘收益更高且融資需求更加旺盛的新技術領域和中小創業公司,而SPAC不僅可以讓那些原本默默無聞的公司在市場一鳴驚人,還能支援公司對於未來5年發展作出預期——這個規則也使得很多當前營收處於早期,但有巨大潛力的、IPO ready的高科技公司會優先選擇SPAC。
不過,硬幣的另一面是,對於一個優質的SPAC公司而言,尋找合適的標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實上這兩者本就應該相輔相成。
正因如此,Angel Pond對標的的選擇十分“謹慎”。“我們希望圍繞網際網路、高科技、新興技術、新經濟等,尋找一家優秀企業,它具備成為一家偉大企業的潛力。不論是透過傳統IPO還是SPAC,上市只是它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長期仍能夠不斷突破、有所發展。”謝世煌表示,只要符合法律監管的要求,在行業上並沒有明確的限制,但一定要是IPO ready的企業。
從目前進展來看,在上市後的一個多月裡,Angel Pond已經接觸了近30家標的企業。在與企業深入溝通後他們發現,以往創始人對SPAC留有的不信任感和刻板印象都在逐步消弭。“目前很多行業內的絕對頭部企業都主動在與我們接觸,也有一些企業在並行傳統IPO與SPAC的程序。”謝世煌說。
路在何方2020年的疫情給資本市場造成巨大沖擊,相較於承受傳統IPO漫長流程和巨大不確定性的煎熬,短平快的SPAC合併上市成為眾多擬上市企業及其投資人的選擇。這是引發SPAC熱潮的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統計資料表明,透過SPAC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兩級分化嚴重,少數優秀的發起人所發起的SPAC併購後為投資人帶來可觀的收益,而一半以上的SPAC無法完成De-SPAC, 或者在完成De-SPAC後產生虧損。
2020年3月,被業內視為“卡車界特斯拉”的Nikola宣佈與SPAC公司反向併購上市。該交易使Nikola的市值達到33億美元,並籌集約5.25億美元的運營資金。上市僅6個月後,Nikola 爆雷——一個第三方報告稱產品及技術方面涉嫌造假。報告發布後,公司高層集體辭職,但也拯救不了一路下跌的股價。目前,Nikola 股價在17美元/股上下徘徊,相比94美元/股的歷史最高值已跌去80%。
從2020年底至今,美國SEC的態度也大轉彎,加大了對SPAC的監管力度,從近兩個月看,新SPAC的設立有所退潮。
但市場的熱情並未消散。在謝世煌和王鐵飛看來,未來幾個月內SPAC形式的IPO的確會有所減少,但並不認為SPAC將要退場。
“我們認為伴隨潮水褪去,整個市場開始理性地看待SPAC以及選擇SPAC上市的企業。對於SPAC而言,發起人本身的背景、經驗、資源起著決定性因素;對於合併後的企業而言,標的公司本身的業務競爭力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並不會因為這家公司是透過傳統IPO亦或SPAC有更好或者更壞的表現。”謝世煌告訴36氪。
當下,對於Angel Pond而言,正處於一個整個市場迴歸理性的拐點。他們希望透過第一個SPAC專案的合併,幫助一個優秀的中國企業,以SPAC的方式被資本市場認知和接受。即便在早期確實會遇到一些來自行業內的不理解,但出於對投資人的承諾,以及兩位發起人的初心,Angel Pond並不會降低對標的公司的選擇。
接下來,Angel Pond會給哪家公司發出第一張offer,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