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國產替代關鍵領域又進一步 碳中和開啟未來成長空間
財聯社(上海,研究員 歐陽)訊,近日,國核自儀聯合國內相關製造單位,成功完成“國和一號”示範工程核電站堆芯儀表系統的國產化攻關任務,相關裝置均已順利透過堆上試驗和我國核安全裝置監管要求的全部鑑定試驗,標誌著我國具備了該系統的國產化製造供貨能力。
2019年核電重啟,核電建設步伐加快,新機組審批逐漸常態化。據《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我國今年年底在建核電機組將超 17 臺,裝機容量將超 1900 萬千瓦。我國核電裝置國產化率已逾 85%。
另一方面,申萬宏源研報指出,由於新機組從核准到投產需要6~8年,“十四五”後期全國範圍內將進入核電機組投產空檔期,整個“十四五”期間廣東省沒有核電機組投產。以中國廣核為例,待2021年紅沿河5號,2022年紅沿河6號、防城港3~4號機組按計劃投產後,公司在建機組數量將清零。
而核電板塊的機遇也恰好可以來自於增量潛力與存量龍頭博弈:第一,國產替代帶給國內合格供應商的增量空間;第二,核電投產空檔期“刺激”存量核電機組滿發;
浙商證券認為,中密控股作為國核心級密封獨家供應商,公司未來兩年產品逐漸適配後所獲高毛利訂單佔比將大幅提升。公司主要產品為機械密封與幹氣密封(2019 年營收佔比合計 62.3%),下游客戶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國家管網、中廣核等終端客戶和西門子、沈鼓集團等知名主機廠。
國金證券認為,中國廣核是中國核電行業最大的參與者,管理的在運、在建核電裝機容量份額均為國內市場第一。截至 2019年底,公司在運核電機組 24 臺,裝機容量 27142 兆瓦,全國佔比 56%。此外,相比中國核電,公司核電機組佈局更加靠南,在運機組中廣東省佔比接近60%。
此外,申萬宏源指出,在碳中和背景下,華南省份普遍缺乏優質風電、光伏資源,核電利用小時數認為可控、資源約束較低、選址相對靈活、發電無碳排放,有望成為華南省份火電的理想替代,“十四五”期間核電審批有望加速,奠定核電“十五五”後的高成長,從技術進步及經濟性角度,近期核准機組中,中核及廣核集團三代技術路線已統一為華龍一號,為關鍵裝置國產替代掃清障礙。當前華龍一號單位裝機造價較EPR及AP1000均大幅降低,按實際使用壽命攤的折舊成本已經低於二代核電,預計隨著技術進一步成熟,三代建造成本有望持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