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2月5日電 以“全球挑戰下的可持續發展—競爭、變革、合作”為主題,2021年12月3日,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8屆全球年會在廣州南沙開幕。本屆年會上中華環保聯合會“綠普惠雲-碳減排數字賬本”專案憑藉其在碳普惠和綠色金融領域的創新性應用成果,及在可推廣性、行業貢獻度、盈利性和促進公共福祉等方面的優勢,榮獲第二屆“國際金融論壇(IFF)全球綠色金融創新獎”,全球僅十個專案獲此殊榮。
“綠普惠雲-碳減排數字賬本”是第三方數字化綠色生活減碳計量底層平臺,以《公民綠色行為碳減排量化》團體標準為依託,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指導,北京綠普惠網路科技公司建設,並透過計算引擎將碳減排標準模型化輸出,幫助各行業不同企業量化並記錄使用者的綠色行為,讓每個人、每個企業和地方政府都擁有碳賬本,是多元化碳普惠機制的創新性示範。
綠普惠雲:多元模式開啟碳普惠新局面
中國科學院報告顯示,居民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量佔總量的53%,消費端碳減排不容忽視。消費端碳排放面臨分散、難以定量,涉及行業廣泛及眾多公眾參與等諸多問題,減排難度較大。今年10月《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成效和新目標新舉措》報告裡“碳普惠”一詞被多次提及,為消費端和公眾參與碳減排了依據和支撐。《國務院關於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裡明確提出開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綠普惠雲透過搭建底層平臺的方式為個人、企業和政府提供有效環保連結,為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提供環保基礎設施底座,將碳普惠機制將從單一的政府或企業主導的模式轉化為政府企業及全社會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公民碳減排的多元碳普惠機制。
在個人層面,圍繞衣食住行遊的每一次減排行為都將被雲平臺量化和記錄,形成個人碳賬本,可獲得公益、商業和政策鼓勵性等相關物質、精神和行政激勵,並將作為綠色信用的基礎。
在企業層面,雲平臺可以解決企業自身建設碳普惠平臺所面臨的減排標準不統一、減排量重複計算、缺少第三方核證及單純依靠企業運營不可持續等問題。
在政府層面,雲平臺可以解決政府自身建立碳普惠平臺所面臨的缺少使用者減排資料和減排日誌的問題,雲平臺在服務企業的同時直接輸出政府碳賬本,為政府建設生活領域大資料碳普惠平臺和雙碳資料管理平臺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綠普惠雲:巨大的社會價值引起國際關注
在3060目標背景下,無論是對於探索數字碳中和,還是構建碳普惠多元機制,綠普惠雲都是一項創新舉措和有益嘗試。實現碳中和是一個艱鉅的挑戰,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若能調動14億人每個人都行動,必將對推動碳中和形成巨大的有利條件。用大資料來支撐億萬公眾參與到碳中和事業中,把每個人綠色低碳行為所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數字化的記錄下來,瞭解自己的綠色貢獻,促使個人改變消費行為,踐行綠色低碳行動,綠普惠雲成為公眾端踐行“碳達峰”“碳中和”的最佳標杆,社會價值巨大。
“綠普惠雲”已經服務眾多場景企業和地方政府,雲平臺的碳減排場景包括ETC出行,綠色駕駛,機動車停駛,新能源汽車、電子簽約,線上會議,光碟行動、舊物回收等,合作伙伴包括騰訊,美團、貨車之家、廣汽、地上鐵等企業,同時也在服務瀘州市“綠芽積分”、蘇州碳賬本等政府碳普惠平臺。雲平臺日均減排使用者達到百萬人次,日均減排量近千噸,目前平臺正在將個人碳減排量與國內和國際碳市場的對接,將碳交易、多元化市場激勵應用在碳普惠領域,真正讓每人從中獲得綠色教育和收益。
國際社會一直關注消費端碳減排,隨著“綠普惠雲”更多的應用案例落地,也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綠普惠受邀參與中英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科學政策商業論壇(UN-SPBF)等近期重要會議,在國際舞臺上展示就“數字化帶動公眾碳減排”中國做法,開啟世界瞭解中國碳中和的全民故事之門。
綠普惠雲:碳賬本繪就綠色金融的底色
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之下,綠普惠雲積極擁抱數字經濟,迎接數字時代,探索數字化手段在消費端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目標實現,讓每個人都擁有碳賬本,讓無形的綠色行為變得有價值,開創了個人綠色普惠金融的創新。
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杜少中表示:“以綠普惠云為基礎,我們正在搭建由政府和商業組織、銀行、保險、媒體以及社會公益組織共同參與的碳普惠協作機制,使碳賬本更有公信力、可流通”。金融機構可基於碳賬本更好地出臺針對性的金融激勵政策,解決14億人碳減排量交易和激勵的難題,形成政策、公益、商業和金融共同參與的碳普惠激勵,推動全社會公眾參與碳普惠市場可持續良性互動。”
本屆獎項評委會委員、國際金融論壇學術委員唐丁丁認為:“綠普惠雲將公眾在各個分散化平臺上的所有綠色行動和綠色消費,包括每一次的節電,節水,節氣、節約糧食等低碳行為,按照科學的方法量化和記錄下來,形成一個統一的個人碳賬本並展示出來,實現每一位公民都有兩本賬:一本是自己的經濟賬,另一本是透過綠普惠云為大家記錄的碳賬本。碳賬本可以為公眾綠色普惠金融提供衡量標準,為金融機構支援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數字工具,使綠色的個人獲得更高的收益和更低成本的綠色信貸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