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訊化企業被收購、被參股是大趨勢。”
上市之後,企業再無秘密可言,企業必須要找到新的故事和增長點,否則市值將會不斷流失,這樣的境況下,出售股份套現抑或引入大腿,是一個慣用的套路。
從營收規模來看,衛寧健康、東華軟體、萬達資訊、東軟集團、創業慧康這五家企業分列國內醫療資訊化市場的前五名;思創醫惠、麥迪科技、和仁科技、易聯眾、久遠銀海則是屬於第二梯隊。
然而,從去年開始,一些醫療資訊化的種子選手,市值暴跌甚至腰斬。
一位業內人士坦言:“醫療資訊化,是一個可以看得見天花板的行業,雖然每年有業務需求,但醫療資訊化行業利潤較薄,淨利潤在10%左右,每年市場增速穩定在10%-12%,只是跑贏通脹的速度。”
營收承壓、增長見頂,醫療資訊化或許處在最艱難的時期。
套現2.7億後,“真大腿”浮出水面繼第一季度陸續釋出2021年度報告之後,醫療資訊化行業的資本變動愈加頻繁。
5月13日,創業慧康公佈與外資巨頭飛利浦達成合作,後者斥12億巨資收購創業慧康10%的股份,成為創業慧康第二大股東。
就在此前不久,創業慧康曾於4月25日在公告中披露,董事長、實際控制人葛航將減持公司部分股份。葛航及其一致行動人福鼎嘉盈將在六個月內共減持公司5%-7%的股份,減持原因為“為引入合格投資者及股東資金需求”。
這是葛航半年內第二次減持。
2021年底,葛航曾以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了約2%的股份,套現2.7億元。
4月的減持公告發出後不到20天,5月13日,創業慧康就公佈了與飛利浦合作的訊息。
儘管創業慧康在減持公告中強調,此次減持不會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葛航仍是創業慧康的實際控制人,但創業慧康與飛利浦之間這筆突發的股權轉讓立刻引來了監管層的注意。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此次股權轉讓完成後,公司實控人葛航股權佔比將不足15%,與飛利浦10%的持股比例十分接近,可能影響公司管理結構的格局。”
創業慧康創辦於1997年。
2021年,創業慧康在醫療行業營收16.96億元,佔本年度總營收的近九成,遠遠高於非醫療行業的營收。這也是創業慧康的醫療衛生資訊化業務自上市以來連續第七年保持增長。
從市場佔有率來看,創業慧康不是醫療資訊化行業的頭牌。這個名頭,目前屬於衛寧健康。
2021年7月,創業慧康與衛寧健康一度傳出合併的訊息,並於當月18日簽署了《合併意向協議》。兩家企業合併後,從最直接的紙面實力來看,就將一躍成為醫療資訊化行業內排名第一的企業,成為真正的“行業龍頭”。
然而,僅僅五天後,這次合併計劃就宣告破產,原因是“交易雙方對核心條款無法達成一致”。據媒體報道,雙方進入正題之後,發現合併必須要一家企業退市,意味著創業慧康會被登出,客戶和員工無法確保不會受到實質影響。
此前在簽訂意向書時,是雙方初步意向,沒有涉及到具體內容協議。而到具體內容協商後,按照原定計劃進行合併的話,與其說是“合併”,更確切是“賣”。
創業慧康與衛寧健康這次異常的合併也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7月25日,衛寧健康、創業慧康收到深交所關注函,調查雙方是否存在濫用重組停牌情形。
對創業慧康來說,此事也就告一段落。
時間來到2022年。從2022年開盤第二天起,創業慧康從一年來的股價最高點11.24元/股,一路下跌至5月5日的全年最低6元/股,近乎腰斬。
創業慧康開年以來的股價下跌,或許與醫療資訊化行業的季節性波動也有一定關係。
創業慧康的醫療資訊化行業客戶主要為公立醫院、衛生管理部門,需執行嚴格的預算管理和集中採購制度,一般專案的驗收和回款主要集中在每年下半年,尤其在第四季度更為集中。
因此,創業慧康第四季度的營業收入通常遠遠高其他幾個季度。
資料來源:創業慧康2021年年度報告
雖然受客戶採購模式影響,每個季度的收入會有上下波動,但創業慧康上市六年來,年度營業收入與淨利潤一直穩步增長,同時利潤率也不斷提升,2021年達到21.81%,比起創業慧康2015年上市之初的利潤率已經翻番。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飛利浦入股創業慧康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飛利浦想進軍資訊化,路人皆知,不是一天兩天了。創業慧康將一部分股份出售,順了飛利浦的意,也讓自己抱上了一條大腿。”
相比營收與淨利潤逐年上漲的創業慧康,去年兩企合併事件的另一個主角衛寧健康,受挫的則不僅僅是股價了。
1月24日下跌6%,1月25日下跌13.51%,短短兩個交易日就下跌了近20%。2021年7月至今,短短十個月內衛寧健康的市值已蒸發近半,從350億跌至177億(5月25日資料)。
雖然佔據著行業頭牌的位置,衛寧健康的經營狀況似乎更加艱難。相比創業慧康還算好看的財務報表,衛寧健康在2021年整體營業收入持續增長的情況下,淨利潤卻同比下降了30%。
這或許與衛寧健康2021年度在網際網路醫療行業驟增的營業成本有關。
2021年,衛寧健康在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投入營業成本近4億元,是上一年度的四倍之多,淨虧損則大幅增長,這部分虧損同樣導致了2021年度衛寧健康淨利潤的下滑。
六年過去,衛寧健康健康創新業務投入不少,但是帶來的經濟效益卻不盡人意,衛寧網際網路、納裡健康、衛寧科技、鑰世圈虧損額持續擴大,2019年合計虧損9056.88萬元,2020年虧損1.36億元。
醫療資訊化的大環境不好,有一些企業也想玩跨界,講一些新故事,比如麥迪科技。
麥迪科技選擇的是輔助生殖和醫療美容業務。2019年,麥迪科技透過收購瑪麗醫院進入輔助生殖醫療服務領域,建立了醫療IT和醫療服務的業務佈局。
2021年5月5日,麥迪科技釋出公告稱,計劃收購美貝爾集團持有的蘇州美貝爾美容醫院與常熟瑞麗美貝爾醫院股權。
這兩家醫院均從事醫學美容行業,麥迪科技計劃透過此次收購打造“輔助生殖+醫療美容”的消費醫療服務新模式,繼輔助生殖醫療後再次拓寬醫療服務行業。
公告發出後,麥迪科技迎來近一年中的股價最高值42.15元/股,之後卻持續震盪下跌。
但是,這次收購計劃最終未能實現。半年後的2021年11月5日,麥迪科技釋出公告稱,由於雙方未能就正式協議相關條款達成一致,將終止此次收購。當月,麥迪科技股價已下跌至18元左右。
收購過程中如此動盪的股價,也使得麥迪科技被質疑“蹭醫美熱點”。
汪建華
值得注意的是,從公佈收購計劃至宣佈終止收購期間,麥迪科技前總經理汪建華和自然人股東陸平紛紛丟擲鉅額減持計劃,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傅洪也進行了減持,且大部分競價減持價格遠高於當前股價。
事實上,自2019年起,麥迪科技淨利潤已連續大幅下滑兩年,直到2021年度才實現了微弱增長。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麥迪科技沒有跳出醫療資訊化的範圍,它只是進入了其中一個更加細分的小市場。”
但是他也認為,如果麥迪科技在公司原本手術麻醉業務的基礎上向上遊拓展,開展手術室裝置相關業務,繼而向手術耗材的方向發展,不失為一個好的方向。但是,麥迪科技暫時沒有這方面的計劃,“目前就是躺平的狀態,基本沒有戰鬥力。”
疫情常態化下,醫院在資訊化領域預算縮減,也導致企業生存愈發艱難。同樣受疫情影響的還有萬達資訊,2019、2020兩年,合計淨虧損27億。
2019年,萬達資訊持股的第一大股東上海萬豪投資,在連續兩年減持股份後最終撤資退股。該年度萬達資訊淨虧損14.02億。
在此之前,萬達資訊多年來一直保持著2億~3億左右的年淨利潤。
上海萬豪投資撤資退股後,中國人壽接棒成為了新一任的第一大股東。同時,中國人壽還為萬達資訊帶來了新的業務增長點,兩家公司在醫保智慧稽核、長護險、醫療DRGS控費、稽核內控等業務領域達成合作,共同孵化了健康管理服務平臺“蠻牛健康”。
然而,新業務的拓展也沒能阻止萬達資訊繼續虧損。
2020年疫情爆發後,萬達資訊投入了多個無償或先行實施的抗疫專案,在研發上的大額投入導致營業成本驟增,年度淨虧損12.86億。
直到2021年,疫情的影響逐漸退去,健康管理及智慧城市兩個創新板塊的業務規模與盈利雙增,才結束了萬達資訊連續兩年的鉅額虧損,但淨利潤仍舊遠不及虧損前的盈利狀態。
持續的虧損也影響了萬達資訊的股市行情,相比去年同期,其股價已下跌了將近一半。
思創醫惠也受疫情影響頗多。
由於受新冠疫情期間復工延遲及專案建設進度緩慢、專案驗收延後,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晶片短缺等的影響,公司智慧醫療板塊2021年營收4.61億,僅為2020年的二分之一左右。
這是自2015年思創醫惠切入智慧醫療產業以來首次出現營收負增長的情況,也是智慧醫療板塊在企業總營收中所佔比重首次下滑。
醫療資訊化的幾大排頭兵,難。
一個看得見“天花板”的賽道一位業內人士向雷峰網表示,相比於其他網際網路產業,醫療資訊化行業的營收主要是國家在醫院資訊化建設方面的財政支出,市場規模是可預見的,難以出現爆發期的增長,每年市場增速穩定在10%-12%左右,是正常的跑贏通脹的速度。
也因此,醫療資訊化行業利潤較薄,利潤率只有10%左右。這遠遠無法支撐企業大規模擴張。
加上近年來醫療衛生資訊化領域市場空間擴大,大量新的市場競爭者入局,競爭激烈,業內企業普遍面臨著經營困難。
作為醫療產業鏈最末端的環節,醫療資訊化企業想要拓展新的業務方向並不容易:
一、向上遊產業縱向拓展,轉型為藥企或醫療裝置企業;
二、橫向拓展醫藥行業與保險行業的客戶。
然而,在實際發展中,藥企、保險、醫療三者之間行業壁壘非常高,醫療資訊化企業想要橫向拓展幾乎沒有可能;
而縱向,往往是上游企業向下遊的醫療資訊化拓展,醫療資訊化企業作為軟體廠商想要反向拓展產業鏈上游業務更加困難。
“狼多肉少”是這個行業的特點。
另一方面,當醫療資訊化企業終於站穩腳跟後,它們的掌門人大多已經到了四、五十歲的年紀,很少會有人願意再花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去開拓另一條業務,也就是所謂的“守成”。
因此,出售套現,反而成為一條利益最大化的道路。
飛利浦是上游企業向下遊醫療資訊化拓展的典型,作為硬體裝置的老牌廠商,多年來也在尋找自己的第二曲線。
往前倒推十年,GE醫療在前CEO John Flannery的帶領下,成功轉型為數字醫療企業,為醫療供應商帶來了顛覆性的解決方案。
所以,早在數年之前,飛利浦就曾有過收購醫療資訊化企業嘉和美康與海泰集團的規劃,雖然最終未能實現,但是其拓展全新業務增長點,進行數字化、資訊化轉型的決心卻始終沒變。
醫療資訊化企業大多規模有限,沒有巨頭們的規模與實力,想要在醫療資訊化之外開闢並支撐起新的業務並非易事,相比之下,將股份出售變現似乎是最省心省力的選擇。
5月15日,創業慧康與飛利浦合作訊息傳出後兩天,通策醫療也釋出公告稱,將以7.69億元的價格收購和仁科技近三成的股權。
此次交易完成後,通策醫療將成為和仁科技的第一大股東。
前有疫情反覆,後有激烈的行業競爭,已經觸控到天花板的醫療資訊化上市企業想要突圍只能尋找第二曲線,發展新的競爭力,這是企業轉型與持續生存的關鍵所在。
沒有第二曲線的企業,最終的命運或許就是被收購與吞併。雷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