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網站6月17日文章,原題:支撐中國繁榮創業生態系統的三大支柱 中國曾以“世界工廠”著稱於世,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已崛起為一個經濟超級大國。按名義GDP計算,中國有望在2027年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除了其龐大的規模外,中國成功地將其經濟從製造業轉變為培育環境以推動高科技創新。中國現在有150多家獨角獸企業,在人工智慧、機器人和計算機視覺等眾多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這種創業環境不是一夜之間建起來的,而是政府、國有及大型企業、大學和更多利益相關者幾十年努力的結果。以下是中國能成為科技強國的三大秘方。
1.有利於創新的政策
中國政府在為創新奠定基礎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1978年,中國實施開放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和資本,旨在鼓勵外國企業在中國設立辦事處和開展業務。除了這項政策,政府還設立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以進一步吸引外資。由此帶來的增長使相關城市有條件成為21世紀有吸引力的創業中心。
中國政府還建立政府引導基金,以促進公共和私人投資。這些基金由中央、省和地方政府合作,重點投資於新興和高潛力技術的行業,包括人工智慧、機器人以及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中國下一個五年規劃把工業網際網路和國產工業軟體作為政府政策的關鍵領域。因此,各地區政府正在推出計劃,鼓勵從小型到大型工廠進行數字化改造。
2.學界和產業界的合作
中關村是中國的“矽谷”,因開放政策而成為創新溫床。那裡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被稱為“電子一條街”,最終成為中關村科技園。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在那裡設立中國總部和研發中心。中關村聚集了超過2萬家高科技企業和初創企業以及中國近半數獨角獸公司。
中關村的成功離不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院校的高科技人才。
在行業方面,幾乎無法想象沒有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中國初創企業景象。根據《經濟學人》雜誌的一份報告,估值達到 50 億美元大關的中國初創公司,有約80% 在此之前已經得到了BAT的投資。
3.市場規模、速度和文化
中國有14億人口,國內市場足夠大,中國初創企業不必立即進行國際擴張,這與以色列這樣的小國不同。一旦企業確立在中國境內的領先地位,就可以吸引大量資本和支援,進一步推動增長。不利的一面是,初創企業創始人需要注意數以百計的競爭者在為同一目標而努力。
中國科技發展帶來一個有趣的意外後果:該國對風險承擔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中國傳統上被認為是一個規避風險的社會,注重工作穩定和儲蓄。然而,這種情況在年輕一代中正在迅速改變,他們不懼怕接受新的挑戰和麵對失敗。在高度競爭環境的驅動下,企業家們一有想法就迅速行動,立即在市場上試驗創新概念。幫助老年人的數字醫療平臺Hinounou的執行長查爾斯·巴克說:“在中國,許多人願意承擔高風險,充分實現他們的企業家夢想。他們以‘快速嘗試和快速失敗’的心態工作,在資料隱私和安全方面,在比西方更靈活的法律環境中運作。”(作者Saemoon Yoon,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