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週圍不少人為基金虧錢焦慮之際,聽到一個“史上最大單人單日虧損”的事件發生,會不會稍感“安慰”?
3月26日,對沖基金經理比爾·黃管理的150億美元的高槓杆基金爆倉,部分倉位被強制平倉,從而引發了一場資本市場動盪。涉及其中的一家證券公司在29日的對外公告中透露,初步統計虧損20億美元,另一家宣稱,該事件會對其一季度業績產生重大影響。
這一隔洋相望的金融市場大事件,給中國金融法治建設帶來怎樣的啟示?中國推進數字貨幣研發的程序,需要怎樣的法治環境保駕護航?
30日,復旦大學中國金融法治研究院成立儀式上,院長、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季立剛等專家接受解放日報·上觀記者採訪。
“這種風險的發生,歷史上並不鮮見。”
在法學院教授許多奇看來,“史上最大虧損”事件再一次展現出金融市場的脆弱特性和連鎖效應,啟示監管層應時刻注意評估市場整體槓桿比例和風險敞口水平,加強穿透監管,防範系統性風險。
“我想說的是,這種風險的發生,歷史上並不鮮見,”季立剛舉例,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德國一家名為赫斯塔特的銀行,其外匯交易員違規操作,最終導致爆倉併產生巨大損失。包括這在內的一系列事件,讓金融業內逐步認識到金融監管需要隨著金融發展,不斷調整。為此,1974年,十國集團中央銀行行長倡議成立巴塞爾委員會,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銀行監管規定,經過多年發展,它事實上已成為銀行監管國際標準的制定者。
在他看來,隨著中國金融領域不斷髮展,與國際交流日益增多,“門開啟”後,風險隨著機遇一道湧入,全球金融風險傳導性也有所增強,同時,風險的表現形式,以及傳播形式,也不斷髮生變化。這就要求在金融政策和法律保障上,進行充分考量。
數字人民幣結算體系的配套法治環境至少應包括六方面
近年來,中國的數字人民幣進展飛速。本月25日,作為中國數字人民幣第二批試點城市,長沙部分銀行已開始著手推出數字人民幣的相關業務,實現多類場景支援數字人民幣交易,包括燃氣等公共繳費,以及部分涉及居民消費的商超、餐飲等消費場景。
對此,許多奇教授指出,數字人民幣的推行將為我國金融體系帶來深刻變革,未來更有望在國際貨幣體系變革中扮演重要角色。數字人民幣結算體系的配套法治環境,至少應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完善可靠的網路安全法律法規和配套技術標準規範,保障數字人民幣系統的安全執行。二是科學合理的數字人民幣運營機構管理規範,確保相關機構在整個數字人民幣迴圈過程中權責分明並穩健地提供服務。三是清晰有效的個人資訊和資料隱私保護法律體系,維護公民在數字時代的主體尊嚴和自治邊界。四是緊密結合實踐的智慧合約等相關民商事財產法律規則,妥善解決數字人民幣時代的新型糾紛。五是能有效執行的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相關刑事法規政策體系,精準打擊利用數字資訊載體開展的犯罪活動。六是鞏固強化人民幣法定地位,加大執法力度,繼續保障人民幣(現階段尤其是實物形式人民幣)的普遍流通地位,保護不同人群的貨幣財產權。
復旦匯聚多學科力量,搭建跨領域平臺
30日的成立儀式上,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說,金融法治是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研究院的成立,旨在提升中國金融法治水平、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主動作為。
據瞭解,類似的金融法研究機構,此前不少高校已有設定。“復旦大學中國金融法治研究院的優勢是,與相關部門深度合作,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力求克服法學單一學科的研究侷限,並努力契合司法實踐和技術變革的需求,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復旦法學院院長王志強介紹。據悉,復旦大學此次聯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上海市高階人民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匯聚多學科力量,搭建跨領域平臺。
據悉,研究院將在合作機構的支援下,深度參與立法調研論證、司法難題研討和典型案例推廣。同時,復旦的經濟學院和泛海國際金融學院有強大、成建制的金融研究團隊和國內名列前茅的金融專業碩士專案;發展研究院與全校各院系有密切合作,並具有國家級智庫資訊傳遞的機制。研究院將利用這些優勢,整合資源,全面研究金融立法、司法和糾紛解決的相關問題,關注數字經濟和新業態對金融及其規制的影響,並積極培養相關領域的高水平人才。
上海市高階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劉曉雲出席成立會議。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彭德倩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彭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