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巨頭,董事長辭職
▍作者/小春
1
片仔癀董事長辭職
今日(4月8日),漳州片仔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釋出關於董事長退休辭職的公告。公告稱劉建順因個人身體原因,特向董事會申請提前退休,辭去公司董事、董事長及董事會下屬專門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劉建順的辭職報告自送達至公司董事會之日起生效。辭職後,劉建順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公開資料顯示,劉建順歷任漳州市委組織部組織科科員、黨群科副科長、組織部幹部、市委正科級組織員、組織部幹審科科長、漳州市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副主任。2014年3月至今任漳州片仔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獲得全國優秀企業家、改革開放40年40位福建最有影響力企業家等榮譽稱號。
公告稱,劉建順自2014年進入公司以來,領導公司實施“一核兩翼”大健康產業發展戰略,全方位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公司經營效益逐年提升,產業佈局日趨完善,品牌影響持續向好。
公告顯示,董事會聘任潘傑為公司董事長。據瞭解,潘傑歷任漳州製藥廠進出口部經理、漳州市片仔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漳州片仔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總經理。2014年至今任漳州市九龍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2017年至今,兼任福建福化古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2017年10月至今,兼任福建福海創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
2
業績持續增長
近年來,片仔癀業績持續增長引發業界關注。日前,公司釋出2020年年度業績快報,經初步核算公司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65.07億元,同比增長13.72%;實現營業利潤19.72億元,同比增長20.40%;實現歸母淨利潤16.67億元,同比增長21.27%,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16.13億元,同比增長19.11%。
公告透露,實現如此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強化市場策劃及拓展銷售渠道後,公司核心產品片仔癀系列產品及控股子公司福建片仔癀化妝品有限公司(合併)的銷售增加。
公司核心產品片仔癀是國家認證一級保護中藥,也是國家絕密級配方,保密期限為永久,具備稀缺原料麝香使用權,這些奠定了其提價基礎,不斷帶動公司營業額上升。據不完全統計,從2004年到2020年,片仔癀的國內零售價一共提價9次,單粒(3g)價格從325元提升至590元,漲幅達到81%。出口零售價共提價10次,從14.5美元/錠提升至51.8美元/錠,漲幅達到257%。
儘管如此,片仔癀量價齊升趨勢不減,提價仍未觸及天花板。2020年初,公司宣佈片仔癀錠劑的終端零售價從530元上調至590元,渠道商去庫存積極性大幅提升,2020年底部分零售終端還出現產品短缺現象。
不過,市場認為,片仔癀在消化提價紅利的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對單一產品過於依賴。
針對這一問題,2014年前任董事長劉建順提出了“一核兩翼”的大健康發展策略:保持傳統中藥生產龍頭企業的核心優勢為“一核”,以保健食品、日化用品的發展作為“兩翼”,以藥品流通為補充。
3
藥企紛紛跨界
大健康時代下,謀求多元化發展,跨界保健品、日化行業在中藥行業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中藥老店雲南白藥2020半年報坦言,公司眾多核心產品佔有很高市場份額,傳統產品保持持續高速增長的市場空間已經不大,轉型發展的需求十分迫切。
事實上,雲南白藥轉型已成功,旗下牙膏業務2019年收入超過45億元,以牙膏為主的健康品事業部收入超過藥品事業部,牙膏市佔率全國第一(20.1%),洗髮護理、皮膚護理領域也在拓展。
不過並不是每個中藥企業都能像雲南白藥一樣好運。雖然藥企跨界的很多,但專業的品牌影響力還是更大,且相較於專門從事相關行業的公司來說,藥企渠道也稍弱。
2009年馬應龍推出八寶眼霜,進軍化妝品界,此後推出的“馬應龍口紅”也瞬間爆紅,登上微博熱搜。但是從2020年年報來看,化妝品板塊並沒有給公司帶來很大收益。2020年營收為3.65億,比去年同期下滑35.56%,毛利率為49.1%,較去年同期下滑10.73%。
一方面是由於市場競爭激烈,馬應龍的營銷策略和產品創新能力並不強,另一方面也是馬應龍以痔瘡藥知名,與日化消費品缺乏協同效應,反差過大,目前現有的成績,還是消耗馬應龍自身的品牌價值才獲得的。
片仔癀日化板塊重點佈局“片仔癀”高階品牌和“皇后”大眾品牌兩大系列產品,雖然給公司業績增長提供了重要動力,可目前醫藥製藥業仍是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化妝品業務在公司的營收佔比為10%左右。
對於醫藥企業,研發實力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而片仔癀的研發投入明顯不足。片仔癀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三季度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01億元、1.19億元、0.93億元,佔營收的比重分別為2.12%、2.08%、1.83%。這實質上是中藥行業面臨的普遍問題,研發投入和創新能力都需提升。
此前有藥企高管透露:“現在做藥的門檻越來越高,新產品研發投入巨大,週期很長,令一些實力不強的企業望而卻步,相比之下,化妝品投資和失敗的風險則低得多。”
隨著醫改不斷深化,院內渠道限抗、限輔、帶量採購、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兩票制等政策推進,醫藥行業環境發生劇變,給藥企帶來不小的經營壓力。但藥企跨界是否真的能成為藥企業績增長的動力,還有待時間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