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恆馳1還是來了,這速度,我是想都不敢想。
傳統意義上的轎車迭代週期是4-5年,快一些的能提速到4年以內,慢一些的要5年開外,按照車型定位,企業研發速度以及技術改變方向來分析,時間各有長短。
造車速度能否更快,恆大給了答案。
事實上,之前跟朋友聊,“恆大的工廠的確是建成了,但似乎外界對此仍然相對陌生”,從進展上來說,單單從恆大創造性的速度上來看,打破了常規。
要知道,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從立項到執行再到剪綵,需要兩年甚至更長時間,而產品想要投入生產,週期則會被拉的更長。
恆大的首款車型恆馳1,目前已經有資訊顯示能夠正常行駛。
事實上,恆大初期便規劃了6款車型,從恆馳1到恆馳6不同定位,不同尺寸的車型都從定位上站在了目前新能源頂點。
當然,這只是從戰略規劃上,實際產品表現如何,仍然需要細緻化考量。
但不管如何,恆大造車傳言流出,到目前的恆馳1上路,這家企業的動作都遠遠比想象中的要更快一些。
快,來源於恆大更大的動作。
預算充足支援造車專案,從選址到建設工廠,顯然背後的推動力極強,此外在造車能量積累上,恆大擁有更大的執行力,零部件產業的範圍性重組、兼併以及人才巨擘的吸引,2019年,是恆大動作最頻繁的一年。
恆大能不能成事兒咱不知道,但這股子氣勢,顯然就來的不一般。
恆馳1定位中大型豪華新能源車,從設計、定位以及此前曝光的資訊來看,恆馳1的競爭對手,可是朝著Model S來的,不管車如何,反正口號是喊起來了。
原來過去的造車模式,也可以這麼玩。
當然恆大有恆大的造車方式,從技術角度上來說,恆大的造車理念是在建立在已經有成果的基礎上,技術是可以透過採買獲得,而人才也未必需要完全培養。
這完全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造車方式,傳統意義上的造車方式是絕大多數技術都需要自行研發,以確保企業運營的穩定進行。
這兩種方式不能隨意定義好壞,只是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發展策略。
過去乘用車市場壓力並不大,企業有足夠的時間以及預算來生產更好的產品,而今天乘用車市場轉型浪潮就在眼前,任何一個企業都需要改變造車思路,對於整個市場來說,全新的造車模式下或許才能夠在競爭如此之大的市場中,獲得更快的發展速度。
等了兩年沒等來高爾夫8,最後還是轉投在了其它品牌名下,未來的造車模式如果得到真正意義上顛覆,那麼我這種比較遺憾的消費者,未來大機率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