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我們建議財政支出應該‘加力擴面’,以堅決的態度提振信心。”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文凱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上表示。
論壇同時還發布疫情衝擊背景下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和救助報告(下稱“報告”)。報告認為,總體來看,五月底全國各地基本都出臺了響應國務院33條號召的相關政策,各項指標現處於緩慢復甦的階段,但大部分指標仍處於景氣線以下。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毛振華呼籲對中小企業的幫助要增項、增量、增力度,讓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朱玉則認為,在新一輪針對中小微企業的幫扶過程中,需要降低投入側成本,穩定主要生產要素的價格。並且要關注困難企業的生產運營狀況,針對中小微企業減稅減租、貼息補助政策要落地落細。而在這個過程中,“恢復市場主體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專家建議:
財政支出應加力擴面,促信心要更堅決
報告指出,全國各省響應國務院33條號召出臺的相關政策在六月初取得一定成效,三重壓力仍在持續對中小企業產生影響。小微企業執行指數在2021年大部分位於景氣線以上,但進入2022年之後漸漸落入到景氣線以下。
從新增企業數量來看,整體企業個體工商戶韌性保持良好,進入到四五月份企業主體受影響大,其中小微企業受影響明顯,註冊數量下降較快,註冊登出比低於1,整體活力下降。
從地區來看,郵儲銀行小微企業執行指數顯示在進入2022年以來,大部分地區小微企業處於下行趨勢,其中東北、華東地區尤為明顯。在行業方面,受疫情衝擊較為明顯的交通運輸、住宿服務等行業的景氣指數下跌較多。
根據2022年郵儲銀行調查,企業主認為最有價值的中小微企業扶持政策,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減增值稅、減所得稅,以及貸款貼息。
“但以往政策制定實行過程中,存在力度不足、享受政策優惠企業佔比不高以及應收款問題推進慢等問題。”孫文凱表示,在此基礎上報告還提出了幾點建議。
比如財政支出應加力擴面。“目前財政救助總額要提高,覆蓋面和直接補貼的比例要擴大。直接補貼是補償企業損失最有效的辦法。”孫文凱說。
同時,復工復產階段應以誘導性政策為主。“比如財政補貼可以對新增投資者進行補貼,而不是補貼之前的存量已有的行為,新增要擴大產能,要新增機器廠房建設可以財政給補貼。”孫文凱指出,現在是就業的關鍵階段,要使企業逐步地擴大投資,擴大就業。
他還提到了促信心要更堅決。“信心上要把穩經濟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孫文凱提到,可以集中加大政策力度,延長期限,比如社保繳納可以變緩繳為不繳,不繳三年,“這個額度可以用財政和社保基金的存量支撐一段時間,或者用其他財政手段來補齊這部分,切實降低企業成本,看到政府的支援決心也能增加企業的信心。”
協會建議:
中小企業要重視內部挖潛,尋求外部合作
中小企業協會發布的中小企業發展指數顯示,4月份,中小企業發展指數是88.3%,在上月環比下降0.6的基礎上環比繼續下降0.3個點,低於2021年的統計水平,已經連續三個月下降。
調查顯示成本上升和銷售不暢是目前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當前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用工成本高(36%)、原材料成本高(35.2%)和銷售渠道的不暢(17.5%)。
中小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朱玉認為,近段時間國家與地方層面財政政策力度超出市場預期,但從新一輪幫扶中小微企業政策來看,還需要關注降低投入側成本、擴大現金流、加強復工復產的協調等等。
朱玉表示,各級政府部門應推動中小企業進入到成本下降、需求擴張的良性迴圈。一方面需要抓好減稅降費、用工成本、社會保障成本、用電成本等等主要的惠企助企政策措施的落實,讓中小微企業真正獲得政策帶來的實惠。
同時,他建議中小企業在這階段更應注重“修煉內功”。“要主動走專精特新發展的道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來切實增強抗風險能力;要主動實施數字化轉型;主動順應當前提出的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趨勢,學習研究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典型模式和典型經驗,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融通發展道路。”
他特別強調,中小企業要堅定信心,主動適應形勢變化和政策要求。“要重視內部挖潛,思考企業轉型升級的可能,同時也要積極的爭取客戶和供應商的支援,保證生產經營的順利開展,積極尋求外部合作,探索和合作夥伴一同發展的新思路。”
朱玉呼籲,恢復市場主體對未來的信心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共同努力。“政府部門應當主動靠前服務,中小微企業要堅定必勝信心,社會各界也應該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支援和幫助,比如說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並且配合協調、搭建交流平臺、促進企業之間的相互幫助。”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陶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