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中國證券報記者王方圓)“存點兒錢比買基金股票還傷腦筋。”一位網友日前在某銀行儲戶交流群自嘲。這位儲戶所說的存款正是週期付息和短期存款產品——利率遠高於市場平均水平,是許多儲戶心中的“寶貝兒”。
今年2月,週期付息產品被監管定性為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地方法人銀行開展“異地存款”也被明令禁止,多家中小銀行對這類存款產品進行下架、降息等調整。為了買到高息存款產品,有儲戶下載多款銀行APP,打起“游擊戰”,甚至有儲戶想出了“旅遊存款”的方法。業內人士認為,中小銀行不宜再打“存款價格戰”,而應迴歸本源、立足本地。
(圖片說明)資料圖,新華社發
(小標題)為得高息頗費心思
目前週期付息存款和短期存款產品尚無明確定義。某中小銀行理財經理李薇(化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週期付息產品可理解為銀行每個週期(如每月、每季度等)按約定的定期存款利率向儲戶發放利息。短期存款產品可分為1天、3天、7天等期限的存款產品。
高利率是儲戶青睞這類存款的主因。李薇給中國證券報記者算了一筆賬:若某儲戶存入100萬元年化利率4%的一年期存款,每3個月付一次息,本息滾動,每個週期可分別得到1萬元、1.01萬元、1.02萬元、1.03萬元利息。一年下來,這位儲戶可獲得利息收入4.06萬元,實際年化利率4.06%。付息週期越短,實際年化利率越高。
央行此前釋出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將週期付息產品列入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提出禁止地方法人銀行開辦異地存款。此後,華通銀行、裕民銀行等中小銀行紛紛對週期付息產品進行限額、下架、降息等調整,還有銀行的存款產品不對異地客戶銷售。
儲戶為購買高息存款產品頗費心思。儲戶張傑想出“旅遊存款”的方法:在旅遊途中,購買當地銀行的高息存款產品;儲戶陳麗則打起“游擊戰”,下載20餘家銀行的APP,每天觀察熱門存款產品發售情況,甚至凌晨起床操作。
(小標題)高息攬儲成無奈之舉
一邊是絞盡腦汁的儲戶,一邊是高息攬儲帶來的經營壓力,這讓中小銀行犯了難。
某民營銀行人士張雅(化名)說,高息存款產品是中小銀行重要的經營利器。
華北某城商行部門經理趙軍(化名)說,高息攬儲是一些中小銀行的無奈之舉。部分銀行高息攬儲和高息貸款並行,為了應對流動性風險,只能拼命用高息拉存款。
然而,靠高息拉來的存款“忠誠度”有限,一旦有利率更高的存款產品出現,儲戶便會“另尋新歡”。這也是張雅的一大煩惱,由於銀行貸款往往為長期發放,存款流動性不能太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表示,高息攬儲會增大銀行負債成本,並可能向資產端傳導,從而拉昇貸款資金價格,提高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為覆蓋存款成本,銀行需要尋找風險較高的高收益專案,經營風險有所提升。高息攬儲也對金融市場秩序帶來一定影響,導致銀行間競爭加劇。
去年下半年以來,監管部門對網際網路存款、異地存款等業務進行規範,一些中小銀行高息攬儲的經營策略難以為繼。
(小標題)面臨成長陣痛
從大趨勢看,高息存款產品會越來越少,而一些中小銀行喪失這一攬儲“神器”後,會面臨成長中的陣痛。
在趙軍看來,無論是監管部門嚴格約束網際網路存款,還是禁止地方法人銀行開展異地存款,折射出的政策意圖都非常明確——將存款基準利率作為整個利率體系的“壓艙石”。“存款不降息,貸款利息也降不下來。銀行存款端的壓力減輕了,自然會降低客戶在貸款端的壓力。高息存款產品減少,表面上會影響儲戶的利益,但從長遠看,會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促進企業長期發展。”趙軍稱。
針對中小銀行如何度過陣痛期的問題,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建議,修訂現行相關辦法,為更多中小銀行儘快進入同業拆借市場開展流動性管理和透過發行金融債獲得低成本資金提供便利,緩解負債來源單一等問題。應進一步深化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實施差別化政策。在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下,允許中小銀行擁有更具彈性的存款利率浮動空間。
此外,不少儲戶偏愛銀行存款。對於這類人群,融360大資料研究院研究主管殷燕敏建議,可將國債、大額存單、固收類理財產品等作為存款的替代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