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汽車市值飆升的背後是資本和機構的炒作,如果僅憑概念,市值的泡沫早晚會破掉,因為許家印造車的野心和目標,從理論上和執行難度上來說是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楊小林表示。
“外界懵著看恆大造車不怕,怕的是恆大自己懵著在造車。恆大需要有真正懂行的人把關。”高莘表示,“恆大造車的誠意還需要時間檢驗,距恆大給出的承諾時間點越來越近,謎底也會最終揭曉。”
“新能源汽車的賽道越來越擁擠,產品效能是硬實力,包括車輛的續航能力、軟體操控效能、動力效能以及超出市場預期的定價策略,這對沒有造車經驗的恆大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範文清認為。
昨日(2月19日)下午,“小米集團確定造車,並將其視為戰略級決策”的訊息不脛而走,雖然小米官方對此沒有正面確認,但隨著新能源汽車概念的持續火熱,圈外企業跨界造車現象愈演愈烈,甚至有一種魔幻的“不真實感”,尤以地產企業的“豪橫”為代表。然而,業界對跨界造車企業的這股“熱情”能否真正落地仍心存疑慮,是三分鐘熱度還是真打算紮根汽車業,亦或另有所圖,這一切在塵埃落定之前還不得而知。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相關企業已經在資本市場借新能源汽車概念炒作的風生水起。以恆大汽車(00708)為例,2021年伊始,恆大汽車宣佈增股引資260億港元造車,次日(1月25日)股價隨即高開高走,一天漲幅超50%!2月3日,恆大汽車宣佈開啟冬季測試,次日股價高開幅度又達到15%,並在此後繼續走高。與1月25日大幅上漲之前相比,恆大汽車當前股價已然翻倍,市值飆升至6000億港元;同時,恆大汽車還計劃今年登入科創板。然而冷靜下來才發現,此時的恆大汽車還沒有一款量產車實際交付……
股價如此瘋狂地拉昇,不禁令人發問,恆大汽車到底是要造車還是在資本市場造勢?日前,恆大總裁夏海鈞在微信朋友圈表示,恆大汽車僅市值超越地產公司就已經“預示著恆大戰略轉型成功”,甚至認為富有“高科技基因的新恆大”即將實現“中國汽車超越歐美汽車的夢想”,難掩“喜悅之情”。然而,事實果真如此麼?威馬CEO沈暉在微博中的一句“恆大汽車就差汽車了”,可謂一針見血。
每日經濟新聞汽車頻道副主編 範文清
恆大想蹭新能源汽車的熱度是顯而易見的,每日經濟新聞汽車頻道副主編範文清認為:“目前新能源汽車是股市熱門題材,給房企轉型提供了想象空間,畢竟傳統房企的商業模式已經不能給資本帶來更多的新鮮感。”
對此,車壹傳媒聯合創始人兼總編輯楊小林則直言,恆大汽車的市值根本就是泡沫,“恆大汽車市值的飆升並非因為造車專案出現實質性進展,背後更多是資本和機構的炒作。如果僅憑概念,市值的泡沫早晚會破掉,因為許家印造車的野心和目標,從理論和執行難度上來說是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車壹傳媒聯合創始人兼總編輯楊小林
恆大汽車的目標有多宏大,有多急?2019年,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曾表示,“用3-5年的時間讓恆大新能源汽車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且“三年投資450億元,並在中國、瑞典等國家佈局十大生產基地,同步研發15款(2020年改為14款)新車型。”2020年,恆大汽車規劃每個生產基地的首期產能為10萬輛/年,2-3年規劃總產能為100萬輛/年,10-15年的規劃總產能為500萬輛/年。
正常來說“企業的市值與產品本身很難割裂去看,恆大造車的誠意還需要時間檢驗,距恆大給出的承諾時間點越來越近,謎底也會最終揭曉。”《環球時報》汽車週刊執行主編高莘表示。然而,恆馳汽車(恆大新能源汽車品牌)真的能如期交付嗎?這裡可能要畫一個問號,因為恆大汽車集團總裁劉永灼在2020年半年報的業績會上曾表示,恆馳汽車將在2021年上半年進行試生產,下半年量產。然而,近日又有訊息稱恆大汽車將量產日期推遲至2022年的8月,所以實際量產時間已經變得撲朔迷離。
《環球時報》汽車週刊執行主編 高莘
另外,業界對恆大汽車大肆購入工業用地一事也頗有質疑,目前廣州、瀋陽、鄭州、天津、南寧、青島、上海等地均有其生產基地,投資或擬投資金額動輒幾百、上千億元。畢竟恆大主業是地產,恆大汽車又是否在借造車之名,行圈地之實?楊小林認為:“地方政府為專案招商引資,會在土地審批等環節給予恆大汽車便利政策,如果其汽車業務真能做成,自然不失為多元化經營典範,如果僅僅炒概念,就相當於在做地產。”這並非空穴來風,恆大汽車原副總裁呂超就曾透露,恆大汽車故意誇大造車相關投資,目的就是為了向政府以工業用地換取相關比例的住宅用地資源。不過恆大汽車方面對此不予置評。
或許恆大汽車真能另闢蹊徑,走出一條“以資本換技術,再以技術換時間”的新發展道路,但難度遠超常人想象。楊小林表示:“造車不只是推出一款車,而是要構建生產銷售全流程的所有環節,包括技術標準、製造基地、軟硬體開發以及客戶運營體系、經銷商網路、物流等,這些環節對於恆大這個新入局者來說都是巨大的困難。”
高莘和範文清也表達了類似看法。高莘認為,恆大應該向外界釋放更多具有可見性和實質性的資訊,“外界懵著看恆大造車不怕,怕的是恆大自己懵著在造車。車企自身對汽車的理解,對造車的態度,對技術的掌握仍然是最重要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恆大需要有真正懂行的人把關。”範文清則從市場競爭角度分析了恆大汽車的未來:“新能源汽車的賽道越來越擁擠,產品效能是硬實力,包括車輛的續航能力、軟體操控效能、動力效能以及超出市場預期的定價策略,這對沒有造車經驗的恆大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陳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