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訊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5日發表題為《恢復經濟的關鍵》的司長隨筆表示,香港作為一個細小、外向型的經濟體,這個國際城市一直以來擁有相對大的經濟活動、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很大程度有賴於與內地及世界各地保持高度的商貿互動及人員流通。有效管控疫情,徹底清理本地的感染個案,才能真正營造有利經濟恢復的環境。原文如下:
踏入第四季度,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受控,卻還是未能斷尾。面對揮之不去的疫情,大家在小心防疫的前提下,都探索能放鬆生活的空間,例如到郊野公園走走、在本地酒店staycation,酒樓食肆也逐漸回覆人氣。這些有限度的出行與消費,為餐飲、商店、運輸與服務行業帶來喘息空間,但整體的經濟氣氛、商場人流及消費等,還是受到很大遏抑。特別是剛公佈的失業率升到6.4%,是十六年來的高位,就業市場承受著相當沉重的壓力。大家心底裡也在躊躇經濟何時才好轉? 我們如何才能走出低谷? 我們看到了曙光嗎?
細看拉動本港經濟的“三頭馬車”,本港第三季的經濟或許已處於低位整固的階段。內地經濟持續迅速復甦可說是支援本港經濟的主要力量。過去十年,內地是本港最大的商品出口地和來源地(分別佔本港商品出口54%及進口47%)。內地今年第三季經濟增長4.9%,單計九月份以美元計價出口升9.9%、入口升13.2%。這兩組數字也預示,本港第三季的外貿表現很大機會將跟隨改善。雖然本港商品出口已連續六個季度呈負增長,惟跌幅已由五月份的7.4%收窄到八月份的2.3%,預計即將公佈的九月份出口數字會呈可觀改善。
在消費方面,私人消費已連跌四個季度,跌幅由去年下半年約3%,擴大到今年第二季的14.2%,雖然同期政府消費開支援續增加,增幅由約6%擴大到接近10%,但只能輕微緩減私人消費下跌對整體經濟的影響。踏入九月,隨著疫情有所放緩,社交距離措施逐步放寬,不少市民增加出行及消費,私人消費表現正逐步改善。至於固定資投方面,整體市場的態度仍然維持觀望。
總體而言,按目前情況評估,已連續四個季度陷入萎縮的本港經濟,目前仍未擺脫衰退的格局,惟第三季生產總值的跌幅,相比於今年頭兩季均下跌約9%的情況,應會有顯著的改善,而這亦跟去年同期基數較低有關。在內地經濟回覆動力及本港的消費氣氛逐步改善下,倘若本地的疫情持續受控,經濟收縮的壓力可望略為紓緩。
不過,經濟資料畢竟只能勾劃出幾個主要特定環節的情況,對於市民在生活中的實際體會,便猶如在天氣報告中的“平均氣溫”與實際生活中“體感溫度”的分別,穩定的工作與收入始終才是最切身的感受。如果看本港最新的失業率,這個體感溫度顯然比宏觀經濟情況冷得多。七至九月份失業率上到6.4%的十六年來高位,比前次高0.3個百分點。受疫情直接衝擊的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等消費及旅遊相關的行業,失業率更彈升0.8個百分點,上到11.7%。綜觀今年來的情況,失業率由去年底的3.3%升至今年第三季的6.4%,同期就業不足率由1.2%升至3.8%。這裡反映的是在社會暴力衝擊後、疫情的重創下,本港目前正面對的嚴峻境況。
在這個大背景下,大家也不禁問,經濟何時見曙光?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很複雜,但也可以很簡單。與本港經貿關係最密切的內地,疫情已穩定受控、經濟在持續好轉,如果能恢復兩地的人員和商貿暢通往來,緊扣內地的“內迴圈”,那麼即使因疫情等關係“外迴圈”暫時受阻,我們的經濟仍可大幅回覆生氣。但比較複雜、同時又是關鍵的是,如何能確保本地的新冠肺炎疫情能控制在令兩地人民都感到安心、可以隨意相互通行的狀態。我們當然希望儘量縮短市民承受經濟壓力的時間,因而自疫情發生以來,政府已投入了逾三千億元推出多項支援措施,可以說是相當大的規模。但運用有限公共資源的援助,始終難以長期持續,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經濟中的實際困境。因此,從這角度考慮,針對不同範圍、目標群體的強制檢測,以至是大規模強制檢測,是必不可少的防疫工具,這不但有利於控制疫情,更是為恢復經濟活動、為緩減打工仔及企業經濟壓力創造條件。香港作為一個細小、外向型的經濟體,這個國際城市一直以來擁有相對大的經濟活動、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很大程度有賴於與內地及世界各地保持高度的商貿互動及人員流通。有效管控疫情,徹底清理本地的感染個案,才能真正營造有利經濟恢復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