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數字化轉型是融資擔保業必然選擇

  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記者向家瑩 汪子旭)6月2日,中閤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中國融資擔保業協會、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在京共同舉辦“數字時代下擔保行業服務普惠金融研討峰會”。中國融資擔保業協會黨委委員、副會長陳琳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指出,數字化轉型是融資擔保行業機構未來保持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融資擔保業須加快數字化建設步伐,推進批次化產品業務,同時進一步加大金融科技隊伍建設。

陳琳:數字化轉型是融資擔保業必然選擇

  中國融資擔保業協會黨委委員、副會長陳琳。記者 潘悅 攝

  陳琳指出,我國融資擔保行業有三個特點:成立晚、規模小、作用大。成立晚,是指1993年中國第一家融資擔保公司才成立。規模小,是指2020年末全國金融業總資產規模為353.19萬億元,而融資擔保行業在保餘額才3萬多億元。作用大,則是國家高度重視融資擔保業的發展,近幾年密集出臺檔案政策,大力支援融資擔保業不斷髮揮更大的作用。

  資料顯示,融資擔保行業在扶持小微企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末,融資擔保行業共有法人機構5139家,實收資本1.21萬億元,融資擔保在保餘額3.26萬億元。全行業支援小微企業和“三農”的融資擔保業務佔在保餘額超過五成。其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在保餘額超過1.35萬億元,涉農融資擔保在保餘額4543億元,有力促進了我國普惠金融事業發展。

  陳琳指出,自疫情發生以來,各地融資擔保機構積極響應中國融資擔保業協會的倡議,充分運用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金融科技手段,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模式。

  “雖然融資擔保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剛剛起步,但成效明顯,勢頭良好。”陳琳表示,此次疫情成為融資擔保機構增強金融科技應用的催化劑,促進了行業“三增一減”,即增強了風險防控能力,增加了客戶覆蓋面,增進了服務效率,減少了運營成本。同時,行業機構充分感受到數字化轉型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談及融資擔保行業未來發展,陳琳強調,金融科技賦能是融資擔保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他提出三點建議,首先,融資擔保業必須加快數字化建設步伐。面對日益增長的業務規模,資訊科技系統建設不足、不具備數字風控能力將直接導致風險識別、預警能力缺失,直接導致機構經營風險持續集聚,因此需要高度重視。

  其次,要推進批次化產品業務。標準化產品與批次業務是後續擔保機構業務上規模、提層次的關鍵,要在總結以往業務經驗基礎上,逐步探索既可滿足風控要求又可縮短稽核審批流程的標準化產品,最終形成批次化業務。只有這樣,擔保機構的客戶覆蓋率才能真正提高,擔保成本才能降低,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矛盾才能有效緩解。

  再次,要加強金融科技隊伍建設。行業機構要對人力資源使用與配置重新進行審視,將人力資源向最能提高效率、產生效益的方向轉移,特別是要根據形勢發展和數字化轉型需要,加強金融科技部門的人力配置。(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80 字。

轉載請註明: 陳琳:數字化轉型是融資擔保業必然選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