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股的天花板在哪兒?一個蘋果乾翻90%基金經理,如何看待美國科技巨頭10年長牛?背後有何共同邏輯?

過去10年,以亞馬遜、微軟為代表的科技股漲幅均超過10倍,市值巨大並無法阻止它們屢創新高的步伐。

本週,全球前兩大市值公司蘋果和微軟的股價均創出歷史新高。全球第一大市值公司蘋果今年上漲15%,市值高達2.5萬億美金,超過A股前十大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微軟本年度漲幅高達37%,市值達到2.2萬億美元;同為萬億美金的巨無霸公司谷歌和FACEBOOK今年以來漲幅分別為66%和39%。

“一個蘋果,就戰勝了90%的基金經理。”正如明達投資董事長劉明達所感嘆的。從2005年就開始持有亞馬遜的Baillie Gifford認為,自從數字技術出現後,這種由微軟首創的以極快的速度和規模收益遞增的持續增長模式越來越明顯(微軟上市35年後仍在增長)。

本期證券時報·券商中國“投資小紅書”帶您一起挖掘這些長牛股背後的投資邏輯。正如軟銀創始人孫正義著名的“時間機器”理論,美股過去10年長牛股的上漲邏輯,或許正是A股未來10年長牛股的上漲邏輯。

微軟上市35年後仍在成長,巨無霸卻能飛奔

如果從過去10年漲幅榜來看,美股10年10倍且市值超過3000億美金的公司共有11只,實際上除了傳統經濟的家得寶外,其餘公司均為新經濟公司。

成長股的天花板在哪兒?一個蘋果乾翻90%基金經理,如何看待美國科技巨頭10年長牛?背後有何共同邏輯?

在過去20年時間裡,尤其是最近10年,這些巨無霸公司業績仍然保持著連續高速成長。部分大象級別的公司過去10年業績複合增長率超過30%。成長時間之長和業績增速之高達到讓人驚歎的地步。

最典型的是亞馬遜公司,亞馬遜公司的股價(復權走勢)過去10年上漲了15倍。儘管亞馬遜公司是一個拼命隱藏利潤的公司,但該公司在過去10年間,淨利潤年化複合增長率為33%。以工業時代的眼光來看,一家公司能夠連續10年以30%的速度增長,幾乎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

微軟公司股價(復權走勢)過去10年上漲了13倍。受益於雲計算大潮,微軟的業績自2019年才開始出現爆發,前面幾年業績相對平庸。2019年微軟的淨利潤為392.4億美元,同比增長136%,2020年淨利潤同比增長14%。微軟是1986年上市的,這意味著微軟上市35年後仍然保持了成長性。

FACEBOOK公司的股價(復權走勢)在過去近10年上漲了9倍。2010年FACEBOOK的淨利潤僅為3.7億美元,但到了2020年,該公司的淨利潤高達291億美元,10年複合增速為54%。FACEBOOK的利潤增速遠快於該公司的營業收入增速,過去10年該公司的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為45%。

過去10年蘋果公司股價(復權走勢)上漲了12倍,蘋果公司業績則保持穩步增長態勢。蘋果淨利潤2010年為140億美元,2020年則達到574億美元。蘋果公司的利潤和營業收入過去10年複合增速為15%。

在電子行業的硬體公司裡,英偉達公司股價(復權走勢)過去10年漲幅57倍,成為不折不扣的超級牛股。從業績上看,2010年英偉達的淨利潤為2.5億美元,2020年英偉達的利潤為28億美元。過去10年,該公司業績複合增長速度達到32%,10年增長10倍。

特斯拉股價(復權走勢)在過去10年裡上漲了147倍。特斯拉過去10年的營業收入複合增速為75%,淨利潤複合增速為119%。特斯拉2010年營業收入僅為1.2億美元,2020年營業收入為315億美元,營業收入大漲260倍。特斯拉是2020年才開始扭虧為盈,淨利潤為7.2億美元,該公司2017年一度虧損超過19億美元。

從估值上看,儘管從2000年之後對新經濟泡沫論不絕於耳,但部分公司估值卻能長期維持高位,從高到更高,市場長期保持了對這些公司的高增長預期。比如,亞馬遜和奈飛10年之前估值分別為94倍和58倍,目前估值分別為131倍和87倍。

部分個股的業績持續增長帶動了估值的上漲,公司股價迎來了“戴維斯雙擊”。10年之前,微軟和全球知名藥企禮來等公司的動態估值不到10倍,但最近微軟和禮來的動態估值分別達到38倍和25倍。

成長股的天花板在哪兒?一個蘋果乾翻90%基金經理,如何看待美國科技巨頭10年長牛?背後有何共同邏輯?

尋找新經濟背後的投資邏輯

比爾·米勒是新經濟價值投資的核心人物,他在1991年~2005年期間,連續15年戰勝了標準普爾500指數。

比爾·米勒也是價值投資者,只不過他的能力圈在新經濟方面,他同樣與巴菲特一樣遵守價值投資的四大基石:股票是企業所有權的一部分;理性看待市場波動;留有安全邊際;堅守能力圈。而巴菲特也在2016年首次買入蘋果公司,蘋果公司一度佔據了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四成倉位。

亞馬遜是新經濟的代表,而比爾·米勒已經持有亞馬遜超過20年,滿足“長期投資”+“集中投資”的風格。

在記錄比爾·米勒投資思想的《比爾·米勒投資之道》中提及,比爾·米勒在兩種經濟理論之間來回轉換:一是被廣泛接受的新古典經濟學(假設收益遞減);二是有爭議的新經濟概念(包括收益遞增和正向反饋)。

在收益遞減的市場中,你越透過增加你的市場份額或擴大你的市場規模取得領先,越會導致成本的增加或利潤的降低,越會快速陷入困境。

而在知識經濟中,收益遞增占主導地位。計算機、製藥、飛機、汽車、軟體、電信裝置和光纖等產品的設計和製造都很複雜,需要在研究、開發和加工方面進行大量的初始投資。可一旦開始銷售,增量產品的成本就相對較低了。

例如,一款新的機身或飛機引擎,其設計、開發、認證和投入生產的成本通常是20億~30億美元。然而,隨後每一款複製的成本約為5000萬~1億美元,單位成本下降,而隨著單位數量的增加,利潤增加。

同樣,從2005年就開始持有亞馬遜的Baillie Gifford認為,自從數字技術出現後,這種由微軟首創的以極快的速度和規模收益遞增的持續增長模式越來越明顯(微軟上市35年後仍在增長)。

就亞馬遜來說,Baillie Gifford認為,在偉大投資的敘述中重複出現的共同因素是,公司有無限增長的機會,管理層努力工作,永不接受邊界或時間束縛,公司擁有創始人一樣思考的領導層,擁有獨特的商業哲學——一直堅持獨立思考,堅持第一性原則。

騰訊也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偉大公司。騰訊2004年6月16日在港股上市,首發價格僅為3.7港元,目前該公司的復權價格約為2600港元,市值高達4.7萬億港元。

東方港灣董事長但斌曾表示,騰訊這家公司的神奇之處在於,每次大家覺得這個龐然大物的擴張差不多的時候,它就會在大家意向不到的領域開創一片新天地,而且這個新天地還可能大於以前的領域。

“它的現金牛產品從最早的移動夢網代理業務變成虛擬商品銷售、再到遊戲、再到現在的遊戲和廣告雙輪驅動,甚至將來的金融、商貿零售和企業服務業會成為現金牛。”但斌說。

知識經濟時代:“贏家通吃”的五種力量

米勒認為,我們正從規模生產、商品製造經濟向資訊化、數字化、高科技經濟轉型。在知識經濟時代,容易出現“贏家通吃”法則,“技術可能改變,但市場地位不會。”因此,投資者可以對精心挑選的高科技公司進行長期投資。

在對新經濟進行分析時,應該儘可能考慮五種新興力量:

一是產品和價格的差異化。資訊科技的一大好處是,你以做一對一營銷,也可以做大規模定製,還可以以低成本策略吸引數百萬人。比如,有20分鐘延遲的報價行情可能是贈送的,但是更迅速、更復雜、更互動的資訊是要付費才能獲得的。

二是版權管理。複製和分銷成本突然大幅降低,智慧財產權的創造者,要考慮利用智慧財產權的最佳方式。

三是轉化/鎖定成本。一旦使用者做出科技產品方面的選擇,那麼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會沉浸其中。使用者不願花費時間和金錢更換產品,這讓他被自己最初的選擇鎖定。

四是網路正反饋效應。一旦某種產品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或者人們越多地使用某種技術,其他人就越容易使用它,這張網路就會編織得越來越大。因此,一個憑藉天然優勢取勝的領導者,通常是市場上的先行者。

五是標準化。一家企業編制的網路越大,需要符合其引數的其他產品就越多,因此網路就變得越有價值。在互聯互通和標準化方面,這家企業也就具備了巨大的經濟優勢和功能優勢。

來源:券商這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89 字。

轉載請註明: 成長股的天花板在哪兒?一個蘋果乾翻90%基金經理,如何看待美國科技巨頭10年長牛?背後有何共同邏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