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釋出
經濟日報訊 記者柳潔報道: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持續推進,各省份越來越重視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日前釋出的《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從經濟績效、經濟結構、科技創新、綠色環保、社會共享五大領域評價了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水平,指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但各領域仍存在發展短板。未來,長江經濟帶應以區域協調為紐帶,貫穿生態、經濟、創新、民生等重點領域,打造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仍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湖北省政府參事、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彭智敏表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應樹立“三個思維”。
樹立底線思維,加強長江經濟帶“三區十二帶”生態紅線的監測預警與監督考核,確保紅線面積不減少,保障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把握系統思維,按照中央“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的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的生態保護與修復,統籌流域生態保護與綠色生產生活、經濟轉型,統籌上下游左右岸的生態治理。運用創新思維,實現生態保護機制創新的“內外兼修”。“內”即各省市打深打牢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根基,“外”即健全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
“長江經濟帶要加快產業基礎高階化、產業鏈現代化。”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湯鵬飛建議,要著力推動產業發展向“生態、聚集、高階”轉變,樹立現代產業體系標杆。
報告建議,升級改造傳統制造業是基礎,重點做好產業轉型“減法”,依法依規淘汰落後和化解過剩產能,提高產業競爭力。增強產業發展新動力是關鍵,要瞄準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加快發展高階裝備製造、新一代資訊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一批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圍繞現代化產業鏈打造世界級產業叢集是核心,有序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是重要抓手。
“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還需以暢通國內大迴圈為‘主’,構築高水平開放新高地。”彭智敏說,一方面,發揮長江經濟帶龐大內需市場優勢,推動市場一體化體系建設;另一方面,進一步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在更廣領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