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老是津津有味“論身價” | 長江評論

長江日報評論員楊於澤

貝殼董事長左暉近日因病去世。其人英年早逝,是件令人痛心的不幸的事情。對這位財經人物,媒體給予關注是自然的。

但一些報道的焦點集中在了他的身家和財富,我們不妨看看報道標題:《2220億地產新首富、貝殼董事長左暉因病去世,年僅50歲!》《陝西籍,身家千億,年僅50歲!貝殼老總左暉因病去世》《突發!貝殼創始人左暉去世,身家超兩千億,為地產新首富》……這不是報道的全部,但這些文章掛在很多網路平臺上,奪人眼球。

商業社會,人們追求財富、追求成功,這是社會活力的體現,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並沒有錯。但金錢不是萬能的,錢也不能代表一切,相反財富代表了社會責任。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最近宣佈捐贈100億元,按照“小規模、應用型”辦學理念辦一所理工科研究型大學,為我國先進製造業培養應用型人才,足見其拳拳報國之心。

曹德旺很有錢,左暉很有錢,媒體不能只讓公眾看到他們有錢,而認識不到“有錢”“鉅富”背後的社會責任。任正非曾經警告人們:現在是商業社會,但不要動不動就提“先定個小目標,賺它一個億”,這種提法對青年人是一種誤導。動不動就想賺它一個億,這本身就不切實際;不談責任,只想身價幾百億、幾千億,這其實是一件危險的事。

中國的發展需要大量企業家、創業者、行業領導者。沒有他們,中國經濟如何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如何實現?但對企業家、創業者,社會不應只是關注“成功學”。

例如,對左暉這位財經人物的關注,恐怕不能“只談錢”,只寫鉅富者的“我的奮鬥”,把一切商業活動都描述成“成功學”,似乎是要教公眾如何複製“成功”。

這種關注理應體現我們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既要引導人們積極向上、激發社會活力,又要體現“向善”的道德要求,恐怕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不能老是津津有味“論身價”;二是不能把財經現象、人生成長異化成人們常說的那種“成功學”。越是成功人士、公眾人物,他們的故事越會在社會上產生正負教化作用,媒體“講故事”不可不慎。

【編輯:鄧臘秀】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822 字。

轉載請註明: 不能老是津津有味“論身價” | 長江評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