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長的話
曾經的“公募一哥”王亞偉在轉私以後一直很低調,極少公開露面。這幾年聽到關於王亞偉最多的訊息就是王亞偉踩雷XX公司,王亞偉不行了等等。或許是大家對他的期望值過高,在遠離聚光燈的日子裡,千合不知不覺也走過了8年,默默做出了年化20%的業績。。。
艱難的救贖
匯聚萬千光環登頂,然後再從神壇一步跌落,這是千合資本,也是王亞偉前幾年的一個縮影。
學生時代,無論讀書環境再惡劣,成績持續排在第一的同學,如果有次考試成績不佳,總會是被批判得最慘的那個。
2018年大熊市,對幾乎所有的私募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時刻,而“一哥”的身份讓王亞偉成為市場出氣筒,當年有關王亞偉的內容都是這樣的畫風:
這樣的情況直到2019年末也沒有改善。。。
其中最大的黑點是王亞偉曾經7年的重倉股三聚環保。這隻股是他成立千合資本後不久,在2013年一季度透過旗下產品XX信託-昀灃進入三聚環保前十大流通股東,當時就以1930萬股的持有量高居流通股榜首。
三聚環保主要生產環保材料,主營業務還包括化石能源產業綜合服務、綠色能源等,背後實控人是北京海淀區國資委。
王亞偉持有的前半段(2013年一季度-2017年一季度),三聚環保股價漲幅超過600%;但2018年以來,三聚環保備受質疑,包括涉嫌關聯交易、業績下滑明顯,以及最新牽涉的信批違規問題。
因此股價一路下滑,從32元/股的高點跌至今年5月底最低3.57元/股的水平,而王亞偉最早進入這隻股的成本恰好就是3元左右。
王亞偉是從2018年四季度開始持續減倉三聚環保,直到今年一季度末還有1200萬股,二季度完全退出十大流通股東,也就是說7年夢一場,最後基本沒啥收益。
在這個case上的操作也讓王亞偉的選股能力飽受質疑,但看一個基金經理的業績還是要關注組合持倉而非單隻股票漲跌。
他的代表作之一XX信託-昀灃成立於2012年底,截至2020年8月14日,基金累計收益為123.1%,最大回撤40.04%,而年化收益為11.09%。
這樣的收益和回撤的確讓人有些許失望,至少不應該是“一哥”該有的業績。
具體來看,王亞偉的投資理念是堅持獨立思考,前瞻判斷,精選中長期具有成長空間或價值被顯著低估的品種組合投資,在過去幾年昀灃系列選股中,王亞偉在行業選擇上並沒有很明顯的偏好,廣泛分佈於傳媒、運輸、製造業、醫藥、飲料等。
但大家可以發現,他特別鍾愛有國資企業背景的公司,基金買入的前十大流通股東的上市公司,19家公司中15家為國資企業。
雖然在昀灃系列上折戟,但王亞偉的另一隻代表作XX信託-千合紫荊精選A期業績相對優異,截至今年11月13日,基金累計收益達到155.72%,年化21.92%。
這隻基金2015年4月成立,經歷了2015年股災,基金在當年收益依然達到13.95%,2016-2017也持續跑贏滬深300指數,在2018年熊市中雖然也有4月底最大回撤達到46.28%的至暗時刻,但全年業績僅為-11.16%,依然大幅度跑贏指數。
總的來說,王亞偉實力肯定是有的,但是產品業績一致性確實有待加強,廠長看到千合確實也有部分產品淨值沒有放出來,而根據私募排排網已披露的資料,千合成立8年以來,年化收益達到20.84%。
作為一家百億明星私募而言,這個成績算是合格的,當然,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王亞偉還得感謝一個人,千合另外一個核心人物崔同魁。
接棒的後浪
崔同魁是王亞偉的“關門弟子”,2008年加入華夏基金,歷任行業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兩個人在華夏基金共事期間已積累一定默契,在王亞偉創立千合資本之後,崔同魁也於2015年奔赴千合與師傅並肩作戰,從華夏初遇至今,師徒倆共事已超過10年。
崔同魁在2015年市場高點發了私募產品後,經歷了三次股災和熔斷,依然能屢創新高。甚至在前幾個月的市場大波動中,很好地控制了回撤,是市場上少數具有極強風控能力的成長股選手。
我們直接來看看他的代表作XX信託-千合紫荊1號,基金成立於2015年4月20日,剛開始發私募產品就遇到股災,讓之前一直習慣做相對收益的崔同魁有點措手不及。
在股災期間,崔同魁開始進行深度總結和反思,思考私募與公募的不同,並著手構建適合私募絕對收益特徵的投資風格。
基金在2015年的回撤一度達到37.33%,緊接著2016年熔斷創造了最大回撤39.04%,此後逐漸穩定並持續跑贏滬深300指數獲得超額收益,截至今年11月13日,基金累計收益為155.72%,年化收益為18.36%。
如果事先不知道,單看基金2016年-2020年每年收益情況時,根本看不出這是一個成長股選手,更像是一位價值穩健派基金經理。
畢竟2017年“漂亮50”等藍籌白馬是風格,基金收益反而做的很好,而2018年熊市僅跌了10%,這兩年也完全跟得上市場的行情,可以說是“弱市能守,牛市能賺”。
而崔同魁在產品業績的一致性上把握的很好,在這點上已經超越了他的師父王亞偉。
他的投資風格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成長股投資為主,兼顧逆向投資”。
近期在接受採訪時,崔同魁曾表示要保持長期優異的超額收益,在一個多變的A股市場中,就不能過於“刻舟求劍”,這也讓他不拘泥於傳統的成長、價值標籤。
即使在成長股的選股範圍中,也儘量有比較廣泛的視野,所以他在成長股選擇中,涵蓋了科技、消費、週期等行業。
而崔同魁的選股標準就是選擇長期有空間、中期有邏輯、短期有業績且估值比較合理的好公司。
對於後市的看法,崔同魁表示將關注受益於企業盈利復甦帶來的一些投資機會。
特別是高階裝備製造業,在這次執行中不僅受益於下游需求的一個復甦,而且受益於全球產業鏈集中度的一個提升,因此,這類公司,盈利的話出現一個明顯的一個增長,而且這種增長,在未來2~3年,它是可以持續的。
不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最近星球裡有很多朋友問餘海豐的私募產品能不能買,廠長的觀點是不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公轉私之後,不僅是投資框架和邏輯,包括心態上也需要一定的調整,畢竟以前是做相對收益,公募的考核更多是看排名,意思就是即便基金淨值回撥,只要你跌的比大部分基金經理少,排名靠前就行了。
到私募以後則不然,需要考慮基金的最大回撤,且必須做出絕對收益,因為排名沒有太大意義,真正能讓投資人能賺到錢才是能否繼續生存的關鍵。
投資還是理性為主,業績為王,不要有飯圈粉絲文化。過往公募期間的業績不代表未來,之前也有不少明星基金經理公轉私,然後業績撲街,讓之前追隨去買他們私募產品的“粉絲們”那是一個“如鯁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針氈。”
風格切換之後的適應性也需要時間和業績來驗證,所以建議大家先觀望這類剛剛公轉私的基金經理,不要盲目投資。
畢竟有那麼多位在私募的長跑中,已經經歷過市場檢驗的基金經理,完全可以做出確定性更強、大機率能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