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線逆週期投資,人間正道是滄桑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思想鋼印(ID:sxgy9999),作者:人神共奮,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一、泡沫與蕭條之間的資本週期


牛市人氣鼎沸,熊市門可羅雀;牛市股票估值貴得離譜,投資者卻聲稱要學巴菲特長期持有,熊市遍地黃金,投資者卻相信“有賺就跑”的短線操作。


基金經理發現根本沒有有價值的股票可買時,基民卻揮舞著鈔票,每天打滿申購上限;基金經理發現遍地便宜貨時,卻不得不忍痛割愛應對基民們的“贖回潮”。


這些股市常見的牛熊轉換的週期,在實業投資中同樣存在,並被馬拉松資本管理公司在《資本回報》一書中總結為“資本週期”


資本週期可以看成從資本角度觀察到的“朱格拉週期”:


從繁榮到泡沫:一個需求繁榮的行業往往會吸引太多的資本進入,導致產能供給過剩;


從泡沫到蕭條:競爭加劇,企業利潤下降,資本紛紛逃離;


從蕭條到供給不足:資本長期遠離,企業長期投資不足,競爭力不足的企業倒閉,產能出清,行業利潤漸漸恢復;


從供給不足到繁榮:需求回升,供給開始短缺,行業進入下一個繁榮期,資本重新進入……


長線逆週期投資,人間正道是滄桑


比如,近兩年大宗商品行情的原油上行週期,正是近十年能源巨頭在傳統能源領域投資不足造成的,而投資不足的原因,除了全球過於關注新能源之外,也與從2013年開始的油價下行週期有關。


由於中國的產業門類和產業鏈上下游最齊全,所以“資本週期”在中國更常見:


從2011年開始,由於此前數年對固定投資的過度投資,造成大宗商品產能過剩,形成5~8年的向下週期,A股大部分投資者都是這一階段入市,此週期對投資價值觀影響極大,認為上游行業沒有長線投資價值;


從2012年開始的對消費電子領域的過度投資,在2017年以後,造成了手機產業鏈產能過剩而出現向下的大週期;


從2017年開始的創新藥研究投入週期,由於資本的過度介入,某些熱門品種的研發擁擠度過高,疊加醫保不足和醫藥談判的影響,從2021年開始,進入下行週期;


從去年開始的鋰電池產能擴張大潮,未來幾年很可能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


現在資本對地產的拋棄,導致房企土地儲備不足,正在“製造”下一個地產上行週期……


資本週期造成的大多是五年以上的長線大趨勢,馬拉松資本正是以資本週期為投資體系核心的“長線逆向投資”風格的代表。


馬拉松資本認為:長線投資核心看的不是需求,而是供給格局,即未來產能供給低迷造成的競爭不充分狀態。而新增供給與供給收縮,都與資本週期有關,長線投資者更適合資本週期投資,這是《資本回報》一書的核心觀點。


長線逆週期投資,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本書是馬拉松資本管理公司專業報告中部分內容的合集,提出的問題都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性,比如:


如何判斷行業處於週期的階段?

成長股與價值股投資的不同?

資本和企業為何高估了繁榮的持續時間?

如何判斷管理層的資本管理能力?

長線投資者如何在週期中逆向投資?

……


在這個新的系列中,我將把書中的觀點與A股現象結合起來,分析這些實戰中常見的問題。



二、誰來為過度資本買單?


資本週期的觀察角度與其他週期有一個非常不同之處,就是“資本視角”


“豬週期”是豬企產能過度擴張與過度收縮產能造成的週期,投資者只是這個週期的觀察者,只能置身事外;但資本週期不同,投資者還是這個週期的參與者,當你用上百倍PE的價格買入一家熱門賽道龍頭公司,並打算長期持有的話,就直接影響了一級市場的定價,包括產業資本、參與定向增發的投資機構,你本人就是這個週期的製造者之一。


投資者以很高的估值買入一個行業的標的,都是基於很充分的理由,比如需求大爆發,新能源動輒50%的增速;比如技術壁壘高,半導體裝置能找的國產替代廠商有限。


這些理由都能在短期內獲得驗證,從而中短線獲利,但當我們以很高的估值買入一個行業,這些企業就可以以相應的估值進行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未上市的企業獲得高估值的IPO,很多行業外的企業也願意收購行業的小企業進入行業,獲得更高估值再進行融資,這個行業將在很短的時候,進入大量新企業和新資本,未來將出現供給大爆發。


當然,高估值一定對應高壁壘,但高估值也對應的高融資,“有錢能使鬼推磨”,最終會讓這個壁壘降低,這就是資本週期揭示的企業投資行為的內在矛盾。投資中最貴的詞是“這次不同”,資本蜂擁而來的結果,最終一定是內卷,只是時間的長短問題。


書中的很多觀點都是摘自當時的投資者報告,對應當下流行的邏輯,是不是感到“似曾相識”——“(寫於2006年)看多商品週期的人說這次的週期跟以往不同,因為更好的投資紀律應該能使得供給側有所控制……”


週期的視角就是相信“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投資者在資本週期中處於“置身事內”的角色,更容易理解週期的形成——為什麼資本也會像散戶一樣,喜歡“高位扎堆進場”。


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往往認為自己隨時可以賣出,定價是否合理並不重要,只要能找到下一個“傻瓜”就行了,這種心態,在產業資本中同樣存在。


以光伏上一個週期為例,2010年開始的補貼退坡導致了歐洲2011年爆發了光伏搶裝潮,推動全球光伏裝置需求爆發,事實上,2011年,光伏已經經歷了一輪產能擴張,補貼退坡也是一個明確的政策,但這也是一個比較緩慢的變化,由於“搶裝潮”造成了產能不足的假象,如果簡單線性外推,有理由相信2012年仍然有一定的成長性,於是光伏企業繼續選擇擴產,投資額大幅增長,結果遇到了兩大黑天鵝——歐債危機和“光伏雙反政策”。


供給彈性小,從來都是“雙刃利劍”,漲得快,也跌得快。2012年的需求只是不及預期,產業鏈產能只是相對過剩,價格即全面暴跌80%以上。


人人都感覺危機將至,但又相信“買單的人”不是我,這是資本的普遍心態。


當然,相比資本,企業家一般還是很理性的,對行業週期的理解更深刻,它們的樂觀,原因更加複雜,這個問題我將在《資本回報》系列的第二篇解讀。


但其中的一個答案,可以提前到這一篇,資本不但增加供給,也會“創造”需求,那些最先擁抱資本的企業,將會得到這個“獎賞”。


三、資本創造需求


大部分賽道都是一整條產業鏈,需求開始爆發時,產業鏈上各環節受益的順序不同,資本介入的順序也不同,就會“創造”需求。


以電池為例,當新能源下游的需求爆發時,資本並不是以平均的速度進入整條產業鏈,而是先進入下游的電動車,從造車新勢力到國產品牌,再到合資品牌,從中國市場到歐洲市場,全面轉型電動車,導致了中游的鋰電池廠商產能不足。


各大電池廠商在上百倍高估值的激勵下,紛紛增發,其未來的規劃產能爆增數倍。這個資本憑空“創造”的需求,又讓中游的鋰電材料開始緊張,從四大材料到輔材全面緊張,吸引更多資本全面進入整個產業鏈,導致供給遇到真正的瓶頸——鋰礦。這個環節,資本也解決不了產能問題,只能用天天漲價來解決。這個價格訊號又逐步向下游傳遞,造成原材料“晚買不如早囤”的心態。


正是因為資本介入產業鏈的不均衡,早期資本創造出的樂觀價格,在產業鏈轉了一圈,又被自己當成“需求”的證據而接受,給企業、投資者、上游下游更多的擴產能的信心與行動,直到某些資料再也圓不下去。


這個過程類似於供應鏈管理中的“牛鞭效應”,只是規模放大的比例更大。


資本“創造”需求的另一個機制是消費品領域的低價營銷策略。


最熟悉的例子是共享單車,在資本的幫助下,憑藉低價和免費的營銷策略,和無處不在的應用場景,短期內催生了大量消費需求,似乎成為新一代剛需產品。


理論上說,企業和背後的資本能看到真實的資料,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的泡沫。只是身處這個巨大的遊戲之中,面對蜂擁而來的資本和激烈的競爭,需要不斷釋放繁榮的資訊,需要創造“新邏輯”去解釋所有不利的資料,最後自己把自己給洗腦了。


資本“創造”需求是加引號的“創造”,只是將未來的需求前置,或者是創造出虛假的需求。


雖然是泡沫,但在泡沫未破之前,市場會獎賞率先擁抱資本、擴大產能,並把這個週期向最高點推動的企業,同樣,也會獎勵那些“最早的樂觀者”,用“怕高都是命苦人”來“懲罰”清醒地看到週期宿命的投資者。


所以長線逆週期投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四、長線逆向投資


基於供給格局的投資,理論很美好,但實際很殘酷。產能出清,供給格局轉好,並不代表企業就能賺到錢。


煤炭的產能供給側改革從2016年就開始了,行業產能一直在下降,但真正的利潤恢復增長與投資機會直到2020年底出口爆發和雙碳戰略提出後,才出現供需逆轉;


純鹼的產能從2017年開始,就基本不增長了,但下游需求也不穩定,直到2020年下半年,光伏需求爆發,才徹底扭轉了供需關係。


2020年開始的大宗商品週期,其中很多品種的產能早在幾年前就出清了,只是由於產業鏈大部分環節也都在出清,需求沒有出現明顯好轉,競爭格局也無法轉化為利潤。


看清週期大趨勢的逆向長線投資者,得到的“回報”卻是數年滯漲。


歸根結底,企業收入來源於需求,而非供給。供給分析只能得到“未來行業的供給彈性小於需求彈性”的結論,仍然需要結合需求分析。


可需求有極強的偶然性,散戶研究的難度比較大,逆週期投資需要的“多行業覆蓋”就更難了。


更難的是,A股有炒預期的傳統,等下游需求明確爆發,行情早已進入博弈階段,上漲空間已經大大變小,風險變大。


總體看來,越往上游的產品,產業鏈越長,下游需求的變數越多,需求的波動越大,可預見性越差,越需要耐心;當然,耐心也有獎賞,只要供給格局好,橫著有多長,豎著就有多高,一旦爆發起來,短期之內的翻倍潛力很高。


相比而言,對“供給格局分析方法”更友好的是消費品和接近下游的中游製造業,由於需求相對穩定,供給格局的改善可以立刻體現在毛利率和利潤上,從歷史看,無論是食品飲料、家電、家居建材、汽車,大多如此。


更友好的是,消費品的供給格局改善,就算沒有立刻體現在利潤上,也會體現在估值上。啤酒行業早就是幾大巨頭的高集中度市場,只是因為早期併購時留下的巨大低效產能和消費者的價格慣性,暫時無法體現在利潤上。但長線投資者從國外的產業經驗判斷早晚會消費升級和利潤修復,自然不願離場,估值也就高於一般的食品業,不亞於白酒。


五、中線投資者同樣需要關注供給因素


資本週期並不僅僅是長線投資者才需要關心的問題。


所有的週期都是一種心理與機率的共振,在需求已經連續幾年高增長的時候,預測未來“仍將保證一定增速”,是一種思維慣性,也是一種大機率會發生的事,但在產能供給已大大增加的情況下,這種預測就成了“高位看利好”的危險看法,具有風險收益的不對稱性——雖然大機率對,但對了也賺不了多少,可一旦看錯,必然損失慘重。


所以,即便是中線投資者更關注需求爆發,供給仍然是決策的重要前提:


在供給格局良好時,多看看需求的潛在利好;在供給格局惡化時,多看看未來需求的不確定因素。中線景氣度投資不僅僅看你在景氣維持階段賺了多少,還要看景氣拐點之後,你要回吐多少收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思想鋼印(ID:sxgy9999),作者:人神共奮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335 字。

轉載請註明: 長線逆週期投資,人間正道是滄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