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萬醫療險為代表的短期健康險一直以保額高、價格便宜的優勢受到消費者的追捧,能獲得多少理賠的問題也成為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隨著2022年短期健康險賠付率資料陸續出爐,各家保險公司的理賠情況浮出水面。
截至2月28日,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已有86家險企披露了2022年短期健康險賠付情況。整體來看,當前行業短期健康險賠付率並不高,近七成險企賠付率不超過40%。但是不同險企之前存在較大差異,最高的能達到797.46%,最低的為負數。如果從不同性質的險企來看,財險公司的健康險賠付率明顯高於人身險公司。
賠付率最高達797%
短期健康險主要包括一年期及以下的醫療險、重疾險等產品。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百萬醫療險。
根據《關於規範短期健康保險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保險公司應當每半年在公司官網披露一次個人短期健康保險業務整體綜合賠付率指標。其中,上半年賠付率指標應當不晚於每年7月底前披露;年度賠付率指標應當不晚於次年2月底前披露。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86家險企披露了2022年短期健康險賠付情況。
整體來看,不同險企的個人短期健康險綜合賠付率差距巨大。在已披露2022年度個人短期健康險綜合賠付率的86家險企中,有6家險企的個人短期健康險綜合賠付率超過100%,最高的英大泰和財險達到797.46%;也有6家險企短期健康險賠付率為負值。
短期健康險賠付過高容易理解,如果賠付率超過100%,可以簡單看作保險公司獲得的保費收入少於向消費者支付的理賠金額,也就是出現了“賠穿”的情況。但是賠付率為負值卻令人費解。
為何短期健康險賠付率會出現負值?賠付率為-3.3%的長城人壽解釋稱,個人短期健康險賠付率為負,主要是由於未決賠款準備金的釋放。公司對健康險產品策略有所改變,個人短期健康險業務逐步向長期健康險轉移,2022年個人短期健康險保費收入降低,導致期末未決賠款準備金儲備降低,準備金提轉差為負。
賠付率為-76%的愛心人壽也表示,本年度綜合賠付率的主要影響原因是公司對個人短期健康保險的銷售策略有所改變,2022 年全年保費收入降低,年底準備金儲備降低,提轉差為負數且金額較大。
可以看出,賠付率出現負值的情況多為保險公司自身調整策略導致保費收入減少。北京商報記者在梳理過程中發現,險企停售短期健康險產品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如史帶財險此前曾停售了4款短期健康險,到了2022年,該公司已經不再經營短期健康險。
低賠付率是常態
通常來說,短期健康險綜合賠付率過高不利於產品長期發展,險企會因為經營虧損而停售產品,消費者無法繼續投保;而綜合賠付率過低的產品,則意味著產品偏離了保險保障的本意,對於消費者而言,顯然是不實惠。
短期健康險的賠付率應該在什麼範圍比較合理?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該指標目前沒有統一的規定和要求。有行業交流資料顯示,短期健康險的綜合賠付率在70%—80%,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根據中國財險公司的經營實際及以車險業務為參考,短期健康險的綜合賠付率控制在65%—75%應當相對合理。
從當前情況來看,短期健康險低賠付率仍是行業常態,86家披露短期健康險賠付率的險企中,有51家賠付率低於40%,佔比接近七成。而賠付率在65%—75%的保險公司僅有6家,賠付率在70%-80%的保險公司就更少了,只有3家。
短期健康險賠付率高低是否是消費者投保的依據呢?如果保險公司短期健康險賠付率比較低,是否代表該公司的產品不能購買?某壽險公司分支機構負責人解釋稱,保險公司披露的賠付率為所有產品整體情況,賠付率的高低其實還需要看投保的產品型別,並且,選擇保險產品的參考因素也不只有賠付率這一個指標。
此外,在某壽險公司從事精算工作的業內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賠付率發展趨勢上看,如果一款短期健康險產品不停售,消費者第二年續保時不會再有等待期;並且,隨著消費者年齡增長,出險機率也會提高。未來,保險公司短期健康險的賠付率將會呈現上升趨勢。
財險公司賠付率偏高
根據相關法律要求,財產險公司可以經營短期健康險業務。
如果從不同公司型別來看,財產險公司中處於高賠付率區間的險企數量明顯高於人身險公司,而人身險公司賠付情況趨於平穩。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目前披露短期健康險賠付率指標的人身險公司中並沒有“賠穿”的情況,6家賠付率高於100%的保險公司均為財產險公司。如果按照賠付率情況排序,賠付率居前10的保險公司中,有9家為財產險公司。
為何財產險公司的短期健康險賠付率整體偏高?李文中解釋,部分財險公司短期健康險業務規模相對較小,容易受到偶然因素的衝擊;財險公司短期健康險業務與其他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也不如人身險公司。
此外,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部分財險公司的短期健康險業務甚至出現了異化,為確定發生的醫療費用支出承保,將賣保險異化為賣藥,業內稱此為“藥轉保”。在2022年8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部分財險公司短期健康保險業務中存在問題及相關風險的通報》,叫停了此類業務。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