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鋰電賽道又添一案例。
8月9日,福鞍股份(603315)披露公告顯示,該公司擬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關聯方持有的一項鋰電池負極材料資產100%股權,交易對價為36億元。這也意味著,福鞍股份將跨界邁入鋰電賽道。
只不過,此次併購標的的評估增值率達到1146.21%,明顯高於此前同類收購溢價水平。雖然今年以來,負極材料實現量價齊升,但隨著各大巨頭相繼擴產以及下游前期囤貨,有機構預計未來負極材料石墨漲價動能不足。
超10倍溢價跨界鋰電
福鞍股份公告顯示,公司擬向關聯方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天全福鞍100%股權。此次交易為關聯併購,關聯方之一為福鞍股份的控股股東福鞍控股,其持有天全福鞍40%股權,為後者第一大股東。
交易完成後,天全福鞍將成為福鞍股份的全資子公司。公告顯示,此次交易對價為36億元(含其中一名股東對天全福鞍實繳出資4500萬元),其中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支付對價29.35億元,佔交易對價的81.53%,以支付現金的方式支付對價6.65億元,佔交易對價的18.47%。
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天全福鞍淨資產為2.86億元,而其評估價達到35.58億元。以此計算,天全福鞍評估增值率達到1146.21%。也就是說,福鞍股份為跨界鋰電賽道付出超10倍溢價。
資料顯示,天全福鞍成立於2019年5月,主要為鋰電池負極材料廠商提供石墨化加工服務,下游企業包括貝特瑞、杉杉股份、凱金能源、翔豐華、中科電氣等國內主要的負極材料廠商,終端應用場景為動力電池、消費電池以及儲能電池等。
近年來,受益於新能源汽車行業以及儲能行業需求爆發,下游鋰電池行業以及鋰電池負極材料賽道也持續深度受益。
在此背景下,儘管成立時間不長,但天全福鞍盈利能力快速提升。2020年、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度,天全福鞍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446.47萬元、2.45億元、1.08億元,淨利潤-770.49萬元、5831.53萬元、2792.71萬元。
類似的跨界併購切入負極材料的案例發生在兩個月前。5月18日,索通發展同樣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收購欣源股份94.9777%股權。而截至2021年底,欣源股份淨資產為2.28億元,以其100%股權的交易價格12億來看,較其淨資產增值9.72億元,增值率為426.64%。
不過,根據此次交易《業績補償協議》,天全福鞍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實現的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88億元,4.94億元和5.6億元。
近年來業績起伏不定
資料顯示,福鞍股份是一家主營重大技術裝備配套大型鑄鋼件的生產和銷售企業,擁有美國通用電氣、日本東芝等20多家知名企業客戶,2015年公司登陸資本市場。
但從2016年開始,受原材料價格上漲、行業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公司經營狀況並不理想。資料顯示,2015年至2018年,福鞍股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21億元、3.46億元、3.14億元、3.35億元,對應的淨利潤為5521萬元、3441萬元、889萬元、938萬元。2015年至2017年,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同比均在下降,2018年由降轉增,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6.92%、5.46%。
2019年7月,福鞍股份完成重組,公司透過發行股份作價11.36億元向福鞍控股收購其孫公司設計研究院100%股權。設計研究院並表首年,福鞍股份業績大增。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36億元,同比增長24.27%;淨利潤1.14億元,同比增長26.08%。
但次年,福鞍股份業績再次出現下滑。2020年和2021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8.86億元、9.51億元,同比增長6.06%、7.33%;淨利潤9921.92萬元、7500.45萬元,同比減少12.99%、24.41%。
今年一季度,福鞍股份實現營業收入1.56億元,同比減少5.68%;淨利潤1149.53萬元,同比減少22.44%。
負極材料價格下半年易跌難漲
反觀福鞍股份跨界切入的鋰電池負極材料賽道,自2021年一季度起,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負極價格快速上行。其中,低端天然石墨負極材料價格從1.65萬元/噸上漲至2.70萬元/噸,增幅為63.64%;低端人造石墨價格從2.10萬元/噸攀升至4.00萬元/噸,漲幅高達90.48%。
ICC一份報告分析,上半年負極材料量價齊增的走勢,供給吃緊的局面讓負極材料平穩度過了上半年疫情給行業帶來衝擊,四五月份鋰電池廠商對負極採購積極性高於其他物料,囤貨讓負極材料企業在四五月份產銷出現逆勢增長的走勢。
不過,該機構認為,電池廠家的提前囤貨也給負極廠家在三季度原料成本傳導計劃不僅未能實現,且再次遭遇電池廠家的降價談判。其預計下半年負極材料價格易跌難漲,石墨化集中釋放期來臨,原料價格繼續走高空間不大,負極石墨化有效產能進入過剩階段還是會在2023年。
不過,福鞍股份對於天全福鞍未來產能消化頗有信心。公司在近期機構調研中表示,負極材料需求增長產能釋放是正常過程,不至於過度擴張,公司產能指標14萬噸,目前已經投產3.8萬噸,預計今年十月份投產6.2萬噸,全年產能達到5萬噸,2023年達到10萬噸,公司在負極產業鏈產能消化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