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海關總署釋出最新外貿資料顯示,今年前2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5.4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2%。其中,出口達3.06萬億元,增長50.1%;進口為2.38萬億元,增長14.5%。
低基數、貿易轉移效應等因素促成外貿“開門紅”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2020年一季度是中國疫情的集中暴發期,企業無法全面復工復產,外貿遭遇較大沖擊,去年前2個月進出口同比下降9.7%,同時,去年1月份中美簽署了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這一利好本應帶動外貿進一步增長,但由於疫情,利好效應也沒有得到發揮,因此,去年同期的基數是一個非正常基數,今年前2個月取得較大增長,一定程度上是彌補了去年的下降以及本應實現的增長部分。
“另外,疫情衝擊國際產業鏈、供應鏈,而中國得益於有效的防疫措施,率先復工復產,抓住了貿易轉移、宅經濟等機遇,再疊加政府對外貿的支援政策,讓今年前2個月的外貿資料實現較大增長。”白明進一步表示。
歐美經濟復甦也是一大原因,海關總署方面表示,今年以來,歐美經濟尤其是製造業景氣度明顯回升,歐美製造業PMI指數維持高位。同時受益於財政刺激計劃,歐美等主要經濟體消費復甦,對我國產品需求增加。資料顯示,前2個月,我國對歐美日出口增長59.2%,高於出口整體增幅。
此外,今年春節假期多數製造業從業人員選擇了“就地過年”,廣東、浙江等外貿大省不少企業春節期間都維持了生產,以往過完年才能交付的訂單現在都正常交付了。
具體來看,前2個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增長54.1%,其中,自動資料處理裝置及其零部件增長68.5%;手機增長49.2%;汽車(包括底盤)增長93.4%。
全球經濟復甦下我國外貿怎麼走考驗自身競爭力
前2個月外貿實現“開門紅”,為全年開了一個好頭,根據海關總署調查顯示,近期出口企業反映出口訂單增加、對未來2-3個月出口形勢表示樂觀的比例均有所提升。
不過,海關總署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國際形勢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世界經濟形勢複雜嚴峻,外貿穩增長任重道遠。
展望中國外貿的後續走勢,白明認為,需要謹慎看待,很多專家提到今年有可能是前高後低。之所以會有“前高”,是因為很多國家還沒有完全從疫情中恢復過來,貿易轉移效應仍在發揮作用。但隨著全球經濟復甦,我國面臨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一方面,歐美等國的經濟恢復會釋放更多需求,但另一方面,對於我國而言貿易轉移效應會減弱。因此,最主要的還是我國外貿企業自身的競爭力,能否抓住全球經濟復甦帶來的需求釋放以及儘可能減少反替代效應,能留住貿易轉移效應帶來的客戶,考驗著中國貿易轉型升級、新模式、新業態,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外貿支援政策不宜過早撤出,畢竟現在還面臨著貿易保護主義、人民幣升值等方面的壓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