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負重而行的房企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時,萬達商管的擔子卻變輕了。輕裝之下,它的步子邁得更大,行得更遠。
9月28日,萬達商管宣佈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決定:從2021年開始,萬達商管不再發展“重資產”,即不再投資持有萬達廣場物業,全面實施“輕資產”戰略。萬達商管集團總裁肖廣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是萬達商管集團董事會最新做出的決定。
何謂輕資產,它指的是萬達商管不出建設萬達廣場的資金,只輸出品牌,負責設計、建設與運營,並分得收益。
實際上,早在2015年,萬達商管便開始轉型“輕資產”戰略,5年多來,“輕資產”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果。截至2020年9月底,萬達商管累計開業336個萬達廣場,其中“輕資產”專案58個;在建萬達廣場166個,其中“輕資產”128個,在建專案基本滿足萬達商管未來3年每年開業萬達廣場不低於50個的計劃。
肖廣瑞還透露,目前萬達商管“輕資產”專案發展超出年初預期。截至9月底,萬達商管今年已簽約“輕資產”專案53個,是2019年全年簽約40個“輕資產”專案的1.3倍。預計2020年萬達商管全年簽約“輕資產”專案將達到65至70個。根據萬達商管董事會要求,今後每年簽約“輕資產”萬達廣場將不低於60個,萬達商管將徹底 “輕資產”化。
由此前的重資產到輕重結合,到2021年開始全部輕資產,這一轉變對萬達商管來說意義重大。
第一,萬達商管終於可以摘掉房地產企業的帽子了。實際上,萬達集團此前已經將銷售型的住宅業務從萬達商管剝離出來,歸屬於萬達地產,也就是說,萬達商管的業務和資產只剩下持有型的商業板塊,但商業地產畢竟還是地產。此次萬達毅然宣佈今後商業專案將全部實行輕資產化,意味著萬達商管已經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開發商和地產商了,因為輕資產戰略使得萬達商管既不拿地開發,也不持有商業專案,它只是輸出品牌,負責建設、招商、運營等環節,實質上是一個服務性質的企業。此種四兩撥千斤的玩法,使得萬達商管前期不用投入鉅額資金,而後期可以透過品牌和服務取得不菲的收益。
眾所周知,資本市場對純開發性質的房企興趣不大。港股和A股中的房企市盈率普遍不高,平均在3-5倍左右。近幾年在港股上市的房企,很多都是破發,股價和市盈率普遍較低。
但另一方面,只要跟商業服務沾上邊的,市盈率則遠遠高於地產主業。最明顯的是近兩年的物業板塊,其平均市盈率為20-30倍,幾乎是地產主業的8-10倍。例如以地產開發為主業的碧桂園,9月30日其市值為2089億港元,股價為9.48港元,市盈率為4.99,而其物業板塊——碧桂園服務9月30日市值為1376億港元,股價為49.85港元,市盈率高達57.9倍。保利地產和保利物業、雅居樂和雅生活等,情況也類似。
再以最近上市的貝殼為例,9月30日其股價已達65.63美元,市值達740億美元,超過了萬科和碧桂園市值之和。
由此可知,做地產服務業的,其估值遠遠高於地產主業,其在資本市場的想象力是無限的。萬達商管的輕資產模式跟物業、房產交易本質上類似,都屬於服務性質。不難想象,未來萬達商管上市時,其估值也將一飛沖天。
第二,萬達商管的輕資產戰略,讓其輕鬆避開了監管部門的三條紅線。此前眾多房企為了衝規模,一直在高週轉、高槓杆、高負債的路上矇眼狂奔。這在房地產市場上行期之內確實讓一些房企實現了彎道超車,但在調控常態化、市場平穩期的大背景下,這種模式已難以為繼。三條紅線的規定一出,讓所有房企都原形畢露。
而萬達則早已未雨綢繆,早在10年前,王健林就看出住宅地產拿地銷售模式的侷限性,這種模式賣完樓再拿地,永遠掙的是快錢,看起來資產很龐大,但其實都是靠負債撐起來的。所以萬達此後轉戰商業地產,做萬達廣場,自己持有,源源不斷地產生現金流。但在REITS等融資模式缺乏的情況下,萬達做重資產的商業地產仍然需要自己拿地,自己出錢,負債也不低。
為此2015年王健林提出劃時代的輕資產戰略。經過5年多的摸索,萬達商管最終全部實行輕資產模式。如此一來,萬達商管無須出錢出地,沒有太多資金壓力,債務還能不斷降下來,而同時輕資產萬達廣場建成運營後,能為萬達帶來源源不斷的利潤和現金流。
每一家企業都有做大規模的野心,也想為員工和股東創造更多的收入和利潤,但在三條紅線的規定之下,房企只能降槓桿,在週轉率幾乎達到極限的情況下,它們的規模和發展速度不得不降下來。
但萬達商管的輕資產模式則不受影響,在經過五年的摸索之後,萬達商管的輕資產品牌輸出已經形成一套流程和模組,可以快速複製。
一流的企業輸出標準,二流的企業輸出品牌,三流的企業輸出產品。透過輕資產戰略,萬達商管已走在輸出品牌和標準的路上,開闢出了一條全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