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量子位(ID:QbitAI),創業邦經授權轉載,圖源:量子位。
商湯來了!
8月28日,超級AI獨角獸商湯科技,向香港聯交所提交招股書,正式衝刺IPO上市。
商湯有何不同?在招股書中,商湯是AI行業亞洲收入第一的公司。其中軟體平臺客戶超過2400家,技術落地119個城市、30+車企,以及4.5億部手機和200+App。
商湯還在2018年啟動AI晶片STPU自研,並於2020年開始成功流片並量產。
關鍵財務資料方面,商湯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營收分別為18.5億元、30.3億元、34.5億元,16.52億元,商業營收已進入規模化增長階段,最近半年同比增幅91.87%。
盈利方面,對應淨虧損分別為2.2億元、10.37億元、 8.78億元,7.26億元,同比正在不斷收窄。
盈利狀況最直接相關的原因是研發投入,對應報告期,商湯研發開支分別為8.49億元、19.2億元、24.5億元及17.7億元,每年都有過半收入投入研發。
招股書還披露,商湯科技共計完成12輪融資,總融資金額達5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6.58億元)。
其中最大股東依然是創始人湯曉鷗教授,持股21.73%;高管團隊中CEO徐立持股0.9%,首席科學家王曉剛持股0.73%,戰投負責人徐冰持股0.33%,SenseTalent(徐立、王曉剛、徐冰所持B類股票)持股12.17%。
外部股東中,軟銀持股14.88%,阿里以淘寶中國持股7.59%,春華資本持股3.08%,銀湖資本持股3.05%,IDG資本持股1.42%。
商湯將在港交所採用AB股機制上市,同股不同權,A股有10票投票權,創始團隊依然會牢牢掌握公司控制權。
此外,商湯現已對外投資佈局了22家公司,涉及多個領域。
商湯因何不同?AI大牛湯曉鷗創辦,商湯一家公司就囊括了40位教授、250多名博士和博士生,以及3593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技術研發團隊,佔比公司全員超2/3,去年光研發薪資就超15億。
自2014年創辦以來,累計拿下70多個全球冠軍,600多篇頂級學術論文,擁有8000多項AI發明專利,在全球三大計算機視覺會議上發表的論文總數全球排名第一。
商湯還稱,擁有全球最大的計算機視覺模型,引數超300億。還正在建設亞洲規模TOP的超算中心,配合已經打造完成的AI基礎設施SenseCore(大裝置),可以進一步提速更大規模的商業化。
最後,商湯本次IPO募資金額60%也將投入研發。雖然目前融資額尚未披露,還毫無疑問將會是AI領域最大規模的公開發行事件之一。
以下是商湯各個維度的完整招股書詳解。
商湯的關鍵財務資料?報告期內2018~2020年,商湯收入分別為18.534億元、30.266億元、34.462億元。
2020年上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的收入,分別為:8.612億元、16.518億元,同比增幅91.87%
商湯於2018年、2019年、 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經調整虧損淨額分別為2.205億元、10.371億元、 8.784億元及7.262億元。
好現象是營收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淨虧損在不斷收窄。
另外,2019年和2020年的收入增速分別為63.3%和13.9%。
商湯稱,2020年收入增速受疫情影響較大,其中上半年疫情期間公司收入僅佔全年的25%,招股書在風險一項中也提出了新冠疫情對業務的影響。
那麼,疫情究竟對商湯的哪項業務影響最大?
得具體看商湯業務構成。
商湯將業務劃分為4大板塊: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汽車。這四大板塊的收入絕對金額如下:
在營收中的貢獻佔比分別為:
智慧城市業務於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分別產生28.6%、41.9%、39.7%及47.6%的收入。
商湯也在招股書中表示,其大部分業務倚賴對公共部門的銷售。
這項業務,商湯援引第三方報告,稱市場份額處於行業第一。
與人工智慧相關的產品及服務有關的政府政策,以及政府支出的不確定性及變化,可能會對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產生負面影響。
由於2020年上半年疫情下的隔離措施,導致各地智慧城市專案建設放緩,極大影響了公司營收。雖然疫情導致業務全線下滑,但智慧城市業務受影響尤甚。
客戶較為集中也是另一大風險因素。
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商湯最大客戶佔收入的百分比分別為8.7%、7.7%、11.9%及22.9%,五大客戶應佔收入的百分比分別為28.4%、 26.3%、31.4%及59.3%。
據“AI四小龍”的招股書,雲從科技2020上半年毛利率為53.45%,曠視科技2019年上半年為64.6%、依圖科技2019年為63.9%。商湯現在的毛利率在行業中處於較高水平,
在海外市場方面,2018~2020年、2021年上半年商湯中國內地以外市場的收入分別為人民幣3.197億元、4.752億元、7.621億元及2.388億元。
作為一家AI技術公司,研發投入在商湯財務指標中也頗為突出。
對應報告期,商湯研發開支分別為8.49億元、19.2億元、24.5億元及17.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商湯研發佔收入的比例逐年增長,甚至在今年上半年超過了公司營收,增速遠超收入,研發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而具體研發投入中,員工薪資又佔了大頭。
2018年,研發人員工資福利一項支出為5.127億元,而到了今年上半年,僅半年時間,該項支出就達到了12.853億元,已經佔到公司研發投入的72.5%,更是佔營收的77.8%。
AI人才,依然很貴。
商湯主營業務構成?目前,一共有四大業務給商湯帶來營收。
分別是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汽車。
近3年來,各個業務在營收具體情況如下:
能實現這樣的營收,商湯靠的是什麼呢?
四大業務板塊詳情如下:
首先,在智慧商業部分,商湯主要推出了企業方舟平臺。
這是一個可以促進企業客戶向數字化轉型的軟體平臺,能夠讓客戶以免程式碼、規模化、靈活及可擴充套件的方式進行部署。
平臺共嵌入了9300多個人工智慧模型,具備感知智慧、決策智慧、對物聯網裝置高適配性等特點。
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多垂直行業,包括商業空間管理、住宅物業管理、製造、基礎設施、交通、金融服務。
截至今年上半年,商湯表示已經在近6000個客戶站點部署企業方舟,並已連線超過250萬個物聯網裝置。
在智慧城市部分,商湯推出了相應的城市方舟平臺。
與企業方舟一脈相承,城市方舟是為了滿足城市管理者需求而打造的一站式智慧城市管理平臺。
它擁有超過14000個AI模型,可以無縫嵌入現有的城市管理系統中,將操作介面與現實世界的三維城市模型相結合。
它支援出行和交通管理、城市服務、環境保護、應急響應等各方面智慧城市管理。目前已經在國內外多座大型城市落地應用。
智慧生活方面,商湯稱產品正在成為打造物聯網、元宇宙不可或缺的一環。
其中SenseME平臺可以支援多種物聯網裝置,並且對空間、成本、頻寬和功耗的要求低。
它由超過3500個AI模型組成,包括SDK、AI感測器和ISP晶片等全套裝置。
在感知智慧(如物體檢測)、視覺內容增強上,SenseME都具備明顯優勢。
比如在對弱光影象處理和背景虛化上,表現就很不錯。
目前,SenseME已經在為一些手機廠商提供視覺最佳化、智慧相簿等服務。
SenseMARS平臺則可以為元宇宙賦能,主要包括以下三個要素:
SenseMARS Reconstruction透過3D重建技術實現了物理世界的數字重現。
SenseMARS Avatar可以為人們建立虛擬化身,並提供一個進入虛擬世界的介面。
SenseMARS Agent可以生成軟體智慧體,與數字世界中的人進行互動。
截至今年6月30日,SenseMARS總共提供超過3500個AI模型,以下是它的架構情況:
具體數字重建及MR效果如下所示:
目前,SenseMARS已經將故宮中的藏品複製到了線上,用AR日曆的形式呈現。
BilibiliWorld 2021大型線下嘉年華中的虛擬體驗空間,也是由此打造。
此外,商湯還正在著手打造“三體”線下沉浸式體驗館。
與此同時,商湯的智慧生活業務也關注到了醫療領域。
他們打造了智慧醫療人工智慧平臺SenseCare,用AI工具輔助醫生進行診斷、制訂治療規劃及康復建議,並支援對多種器官的異常檢測、識別及自動診斷分析。
最後,商湯業務版圖最後一塊大拼圖是智慧汽車。
他們打造了專用於智慧汽車的絕影平臺(SenseAuto),一共由5個部分組成,提供全棧式人工智慧汽車服務。
其中包括高階輔助駕駛系統、駕駛人員分析系統等,並已推出了可應用於城市公交場景的相關產品。
上述業務能夠落地,背後依靠的是商湯各項技術研發成果。
其核心就是通用人工智慧基礎設施SenseCore。
SenseCore集合了AI演算法、AI系統、AI晶片及AI感測器四個方面的尖端技術。
它可以訓練最先進的超大AI模型,並能夠低成本將模型部署於不同的場景,從而實現對AI模型的集中量產。
此外,商湯還擁有23個超算叢集,並已開發出用於計算中心的STPU,以及ISP晶片。
商湯創業之路?從創辦開始,商湯就展現出旗幟鮮明的技術原創性。
2014年,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資訊工程系的湯曉鷗教授,學研成果轉換,成立商湯科技。
53歲的湯曉鷗教授,本科畢業於中科大,並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獲碩士學位及MIT博士學位。
他在香港中文大學創辦的多媒體實驗室,2016年與麻省理工、斯坦福等著名大學一道,入選世界十大人工智慧先鋒實驗室。
聯合創始人徐立、楊帆等人就是出自這一實驗室的學生。
在2005至2008年間,湯曉鷗教授還曾擔任微軟研究院的視覺計算組主任,並在2009年奪得CVPR最佳論文,也是該頂會的亞洲首篇。
同時,他也是影響因子最高的IEEE雜誌IEEE PAMI的編委,以及整個計算機科學領域影響因子最高的IJCV的首位華人主編。
聯合創始人徐立博士則來自於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團隊,今年39歲。
他本碩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
在加入商湯科技之前,徐立博士曾先後訪問或任職於一批頂級的計算機視覺基礎研究機構。
如摩托羅拉研究院、歐姆龍研究所、微軟研究院、聯想研究院等公司。
此外,徐立博士累計在視覺領域國際頂級會議、期刊上發表40餘篇論文。
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首席科學家王曉剛博士,時年44歲。本科出身中科大,並在香港中文大學獲碩士學位及MIT博士學位。
他現任商湯研究院院長,也是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在谷歌學術中,王曉剛博士的論文引用數超過65000次,H因子高達120。
聯合創始人徐冰博士,31歲,曾獲香港中文大學的資訊工程及數學雙學士學位,主要負責商湯科技的企業發展、融資和戰略投資管理。
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楊帆,現年38歲,本碩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專業。曾有有8年的微軟任職經驗,並擁有PCT發明13項,國內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
首席財務官王徵今年44歲,前銀湖投資董事總經理。曾以最高榮譽畢業於耶魯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和經濟學學位。
正是這些“科班”出生的技術創業者們,使得商湯科技在人工智慧的賽道上一路狂飆:
2015年,自主研發出中國最早的深度學習框架之一,SenseParrots。
2016年,推出智慧生活軟體平臺臺SenseME及SenseMARS,自動駕駛平臺Smart Auto。
2017年,研發城市方舟平臺,支援了超過千萬人的11個超大城市的管理。
2018年,商湯開始自研AI晶片。2年後,用於計算中心的STPU晶片流片量產,商用已經超過上萬規模。
到了2021年,商湯公司的人工智慧模型數目已經超過了22000個,專利申請數目則超過8000個。
其中規模最大,最受人矚目的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就是商湯為AI工業化發展打造的基礎設施。
在產業上開足馬力的同時,計算機視覺頂會CVPR上幾乎年年都有商湯科技的身影,可謂是學術產業兩開花。
比如今年的CPVR,商湯科技就有66篇論文入選,其中還有一篇入選最佳論文候選名單。
過去幾年,商湯在全球三大計算機視覺會議上發表的論文總數全球排名第一。
而這些頂尖的學術大牛和學術成果,自然也能吸引同樣頂級的計算機科學人才。
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湯共擁有40名教授,3593名技術研發人員,其中的博士及博士候選人超過250名。
超強吸金力:8年12輪融資336億商湯科技香港上市將採用同股不同權的架構,股本分為A類股份及B類股份。
A類股份每股可投10票,B類股份每股可投一票。
董事會將由八位董事組成,其中有四位創始人為執行董事。
招股書披露的公司股權架構如下:
其中,主要創始人擁有的股份分別為:
1、湯曉鷗透過Amind實益擁有6,906,080,602股A類股份,並間接控制制1,891,820,000股B類股份,比例為21.73%;
2、徐立透過XWorld實益擁有有286,317,668股A類股份,比例為0.9%;
3、王曉剛透過InfinityVision實益擁有232,171,633股A類股份,比例為0.73%;
4、徐冰透過Vision Worldwide實益擁有104,190,097股A類股份,比例為0.73%。
另外,徐立、王曉剛、徐冰透過SenseTalent持有B類股份,比例為12.17%。
其他股東機構包括:
軟銀願景(Softbank)持股14.88%;
阿里巴巴旗下淘寶中國控股有限公司,持股7.59%;
春華資本持股3.08%;
銀湖資本持股3.05%;
IDG資本持股1.42%。
至今為止,商湯科技已經完成了12輪融資,總金額為5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6.58億元)。
商湯未來及如何評價?商湯招股書中,業務格局和商業模式基本盤已定,談及未來主要是對募資之後的下一步計劃明確。
首先,60%用於研發投入,增強研發能力。
其中大頭砸AI基礎設施SenseCore,10%用於超算中心,10%用於AI晶片,15%用於模型能力提升。還有25%將投入技術模型、產品和產學研。
其次,15%用於業務拓展,主要是新興商業機會和國內外市場拓展滲透。
最後,15%用於投資併購。
商湯稱將尋求對外戰略投資和併購機會,擴大AI生態,以及在自己在各行各業的影響力。
而隨著商湯正式啟動IPO上市,也意味著這家從“實驗室”走出的技術公司,到了經受公開市場檢驗的時刻。
自2014年從香港中文大學實驗室孵化創辦,到2021年在香港提交招股書上市,8年之中,商湯科技特點鮮明、屢創紀錄。
第一,商湯是第一家生於香港,長於大陸,面向全球的AI超級獨角獸。
以香港的學術技術功底,藉助大陸的市場、場景和政策,快速奠定了全球範圍內的地位和影響力,商湯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物種,也是一國兩制之下的創新成果。
第二,商湯也是全球AI創新浪潮裡的典型產學研案例。
從學術出發,科學家創業,邊探索技術邊界,邊落地商業應用,最後推動新技術落地進入千行百業。
商湯招股書中,40名教授、250+博士和博士生,3593位科學家\工程師……
都是AI發展浪潮的核心體現,也意味著AI技術創業的高門檻、高難度及大挑戰。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商湯開始展現出規模化商用的技術和產品能力。
在商業、城市、生活和汽車等大板塊的商用落地中,每一個板塊都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市場,但每一個領域商湯都實現了規模化落地,側面也體現了AI技術如“電”一樣的通用價值。
而且這種商用落地,不僅與其演算法模型、具體產品有關,還與其做深、做硬,甚至搭建基礎設施有關。
商湯有原創自研的AI模型,還自研了AI晶片,並且搭建起了一整套端到端、底層到應用的基礎設施,這也是其可持續經營的關鍵要素,是AI競速下一階段的判別式。
所以從商湯發展之路,其實也能管窺全球這一波AI浪潮的演進之路。
最後,商湯招股書及發展歷程,還證明了一件事:
中國在AI浪潮中與全球處於同一起跑線,甚至有領先的機會。
招股書中商湯披露的70多項全球冠軍、600多篇頂級學術論文,8000多項AI專利,就是最好證明。
而且援引沙利文的報告,商湯還是亞洲收入最高的AI公司。
雖然AI浪潮和商用,與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規模及速度還無法相提並論。
但這也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第一次在資訊科技創新浪潮中,不再處於跟隨者狀態。
此前無論是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基本只能是對矽谷和美國的亦步亦趨,處於跟隨序列,只能在別人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展開商業模式創新,運用更高效的運營能力,構建優勢。
但這幾年的事實證明,唯有底層基礎、原創技術上有話語權,才能真正具備獨立、安全,可持續優勢。
而這也正是商湯在內的AI技術創新公司,展現出的希望。
如果商業創新需要5到10年才能見效,那技術創新+商業創新,可能就需要更長的時間。
這也意味著對於技術創新企業,處於技術創新週期中的產業,需要更長遠的耐心。
並且現在,隨著越來越多AI公司走向公眾市場,最前沿的技術創新浪潮及成果,可以透過更公眾的形式,讓更多人因為看見而相信了。
你說呢?
招股書傳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