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建築行業需要集約化、產品化思路

“雙碳”是近兩年的熱點話題,2020年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後,今年“雙碳”再次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

兩年時間,“雙碳”概念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了國家和地方層面的各類檔案之中。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雙碳目標之下,企業如何轉型?

5月26日,新京智庫春季峰會“雙碳之策”分論壇上,北京市住宅產業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設計研究院院長王煒表示,建築行業本身碳排放量已經佔到全國碳排放比重達51%,可以說是第一大戶。現在我國整個建築盈利依然體現三個特點,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面對挑戰,建築行業需要在建造方式、生產模式以及開發模式上做出改變。

王煒:建築行業需要集約化、產品化思路

2022新京智庫春季峰會。圖/新京報

建築行業高碳排需要三方面改變

針對國家“雙碳”目標對建築業的影響,王煒表示,現在我國整個建築盈利依然體現出三大特點——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而節碳分三個階段,包括建材生產的運輸階段、建造和拆除階段以及執行階段。建築行業以前更關注建築節能,建築節能更關注建築的後期執行階段,因為在建築的碳排放比例週期中,在執行階段要佔到50%以上,而現在建築行業要更加關注前兩個階段,即建材生產階段和運輸階段,以及建造階段。建築物變成真正的物化過程中,雖然整個碳排放比例只佔到30%左右,只佔整個建造週期的2到3年,可以說平均到1年的碳排放量可以到10%左右,是一個高碳排的過程。

王煒指出,面對這樣的挑戰,整個行業特別是建築行業需要做三方面的改變。第一個是建造方式的改變,國家在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築發展,這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建造方式。第二是改變生產模式,推動建築企業向全產業鏈模式轉型,行業本身應該透過資源整合打通設計、生產、施工,形成一體化全產業鏈的工作模式,這樣才能圍繞“雙碳”加快技術迭代和創新應用。第三個是改變現在的開發模式,傳統的開發模式都是以快銷快售為主,現在政府長租房和保租房市場崛起,讓建築企業和開發商更加關注建築全生命週期的成本和碳排放。

王煒稱,“去年我們建成的公租房,是超低能耗建築,而且是裝配式、保溫效能、新風系統、負離子內部的牆板、隔聲窗,這些技術採用在商品房中都是給高階住宅用的。而北京這些住宅、這些技術是用在公租房,給老百姓或者保障房群體享用的。”

機遇與挑戰並存,碳排放因子需要動態修正

談及機遇和挑戰,王煒指出,機遇主要來自於綠色建築金融,包括先進建築製造業減稅降費的國家政策,但是更多的是挑戰。因為現在整個建築業市場的增量在放緩,應該更加關注對存量的提升。既要進行建築改造也需要全行業的參與,設計、生產、施工共同協作,而不是對於原有的保溫建築拆了重建的方式。

王煒指出,“對於目前的碳排放控制,我們也發現一些問題。大家都認為鋼結構建築是一個新材料,而且對於節能減排應該更加有效。按照碳排放因子計算,選擇鋼結構可能比混凝土結構更加費碳,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碳排放因子是按照長鏈制鋼、軋鋼的方式計算的,是從鐵礦石到定軋型鋼出來全過程的碳消耗。現在的戰略是藏鋼於民,如果能夠實現藏鋼於民重複的迴圈利用,把長鏈制鋼變成短鏈制鋼,從廢鋼鐵變成定軋型鋼,碳排放會直接降低2/3。從這種角度上看,我們需要動態地對碳排放因子進行修正,這樣才能引導行業有序發展。”

王煒表示,建築業不光需要集約化,應該是產品化的思路,把建築做成完整的產品交付給使用方,並不是像現在的離散模式。目前疫情環境對於建築業是個特別大的衝擊,按照原來傳統的離散性方式,一個工地按照訂單去採購、去生產、去運輸,會使整個施工建造的週期大大拉長,造成過程中的人員、材料和時間的損耗。

而集約化,透過整合到產品,提供給業主多樣化組合方式,不光是標準化,同時還能實現多樣化,透過這種資源的集約、設計的集約,規模化效應也能解決產品質量和產品成本問題。

王煒稱,“我一直不認為裝配式建築或者工業化建築成本應該高於傳統建築,這是錯誤的,它應該提供更高的產品效能和更優的產品質量。”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王雨晨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薛京寧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70 字。

轉載請註明: 王煒:建築行業需要集約化、產品化思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