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週末倉位調查的資料吧。
倉位的資料,變成了86.9%,錄得了我做這個倉位調查以來的新高。
我把上證走勢和倉位資料都給大家看吧。
11月那會,我在文章裡分析這些資料,說出現了不一樣的變化,明明倉位很高了,但是市場不跌了,市場進入了情緒鈍化的狀態。
事後來看,前兩個月這個時點,就是市場慢慢脫離了盤整,進入了新的上漲趨勢的時刻。
這個倉位調查資料很有用,關鍵是得對裡面的資料有足夠的敏感度。
我發現我對很多資料,需要親手去錄入,思考,覆盤,它慢慢才會對我說話。
我寫是寫出來,但如果看的人沒這個幹活的過程,肯定對它的理解是沒我理解那麼深刻的。
所謂的認知,就是在這裡。
今天週六,聊一個很有價值的話題:小投資者如何戰勝機構。
機構抱團、市場進入去散戶化的過程,從整體而言確實是對小投資者不利的。
但是,有句話說得很在理:上帝關上一扇門,卻為你打開了一扇窗。在一個大趨勢變化的時候,卻也給一些小投資帶來了很好的時代。
我那天統計了嚇一跳,50億以下市值公司,已經有75%的公司沒有券商機構跟著了。
這就是“為你打開了一扇窗”。
而小投資者面對著大機構,有什麼樣的特殊優勢呢?我簡單地列舉一下。
1、無可比擬的流動性優勢
按A股目前的流動性,對於小投資者,能自如地出入這種股票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我前兩天做的統計,現在市場中位數的日成交量在8000萬元,對於很多小投資者來說,建倉一點問題都沒有。
而如果發現自己做錯了,當下斬倉逃出,也不會有多少滑點。
但是對於機構投資者,就不是這樣了。
對於這種日成交幾千萬的股票,機構投資者建倉就是個問題。
資金稍微大點的,怎麼也得買幾億吧?分批買,自己就能把價格拉上去好幾個點。
而要是賣錯了,認賠,止損出來時,也還是能把股票砸下幾個點,甚至超過10個點。
一來一去,這個股票如果不是大幅度上漲,單是進出就已經有很大損失了。
2、專注的優勢
為什麼50億以下機構很難去關注呢?
假如你是個掌管著500億的基金經理,現在市場上頭部基金經理管的錢就是這麼多哈。
一般你都不會買到一個股票的總股本的5%,50億的5%,就是2.5億。
那這2.5億,佔這500億的資金規模,就是千分之五。
即使這公司翻了一倍,也就是給整個資產規模帶來千分之五的盈利,根本就影響不了多少什麼。
研究一個50億的股票,花的精力並不比研究一個5000億的股票花的精力少,對於頭部基金經理來說,這種票還不如不研究。
3、集中投資的優勢
機構投資者買股票,少說也10個,其實一般情況下會更多。
我隨便拿個百億規模的基金來說好了。
這個持倉裡,總共有84只股票。
而做個人投資者,其實完全不需要買這麼多隻股票。
如果水平足夠高,買1-3只足夠,因為你不需要參與什麼業績排名,也不需要管淨值的波動。
當你實力夠高的時候,把資金集中在最大的機會上,回報率就會陡然上升,達到驚人的回報率,是完全可能的。
這個驚人的回報率是多少?在一定資金規模下,至少是50%的年化回報率。
我說的這個數字,可不是瞎扯淡的,這可是巴菲特被問到“如果你只有100萬美元,你會做得如何”。
巴菲特的回答是,至少年化50%,而且他很確定他可以完全做到。
年化50%是什麼概念呢?
那就是,10年接近60倍。假如你25歲就達到這個水平,有100萬美元,那到了35歲,這100萬美元就變成了6000萬美元。
4、一個小總結
我只是簡單列舉一下小投資者對機構投資者的優勢,其實還有其他方面,比如網際網路很發達的今天,如果你對某家公司下足功夫去研究,因為網路碎片資訊很多,甚至還有資訊優勢。
但實現這些優勢,都離不開兩個先決條件:水平足夠高,足夠勤奮。
其實股市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水平足夠高的時候,回報率到某個程度,那本金再低都沒關係,因為複利增長真的是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