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今年流入A股近千億 下半年熱盼QFII投資範圍擴大

外匯天眼APP訊 : [ 瑞銀中國全球金融市場部主管房東明接受第一財經獨家專訪時表示,北上資金透過陸股通下的A股交易量佔比從2019年 6%提升至當前7%~8%的水平,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市場波動最為劇烈的時期,互聯互通機制也展現其韌性,未來外資仍將繼續透過香港來加大對A股的配置。 ]

[ 年初至今(6月8日收盤),北上資金淨流入A股901億元。 ]

年初至今(6月8日收盤),北上資金淨流入A股901億元人民幣,直逼千億大關。鑑於互聯互通機制便利度不斷提升,外資也愈發傾向於透過滬/深港通佈局內地市場。在這一背景下,另一項通往內地市場的機制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也有升級的必要。

瑞銀中國全球金融市場部主管房東明於6月8日接受第一財經獨家專訪時表示,北上資金透過陸股通下的A股交易量佔比當前穩定在較高水平,“從2019年 6%提升至當前7%~8%的水平,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市場波動最為劇烈的時期,互聯互通機制也展現其韌性,未來外資仍將繼續透過香港這一亞洲‘金融走廊’來加大對A股的配置。”去年,MSCI提及要解決四大問題後才會就擴大納入A股展開諮詢,其中就包括允許外資使用“綜合交易賬戶機制”(Omnibus trading mechanism),當前港交所正在考慮在陸股通下推行該機制。

比起2014年才創設的滬、深港通,外資最初接觸中國市場則是透過QFII機制。房東明表示,雖然此前QFII總額度限制已取消,但外資機構也熱盼擴大QFII投資範圍的徵求意見稿可在今年落地,包括允許外資投資國債期貨、商品期貨、債券回購、私募基金等,這將加強QFII機制對外資的吸引力,加速推動中國金融開放。

互聯互通機制對外資吸引力凸顯

“3月北上資金一度淨流出近700億元,但這相比起其他新興市場仍非常有限,此後幾個月又出現了大幅資金迴流A股,年初至今接近淨流入1000億元。這也反映了,在疫情、市場巨震衝擊下,互聯互通機制仍是非常強健的。”房東明稱,“5月29日MSCI進行了季度性的調整,當天北向資金淨流入超百億,年初至今瑞銀在北向交易中的市場份額排名靠前。”

今年以來,A股被各界稱為全球巨震下的“穩定器”,外資從4月開始持續逆勢流入,4月外資大幅迴流超500億元,5月新增淨流入超300億元,6月至今已淨流入247億元。同期,A股也從低位反彈,上證綜指逼近2940點。

互聯互通機制的便捷性則是最大優勢。例如,QFII的額度稽核需要經過中國證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早前或耗時2~5個月,而滬港通則無需稽核,機構可以直接在香港中央結算公司開戶,耗時約1天;2018年6月之前,透過QFII/RQFII佈局中國市場的進度更慢,一是鎖定期長,即QFII和RQFII累計匯入投資本金達到2000萬美元之日起,有3個月的投資本金鎖定期,鎖定期內合格投資者不得將本金匯出境外。而且在鎖定期滿後,QFII和RQFII也只能分批、分期匯出投資本金和利息,每月累計匯出境外的包括本金及利息的資金,不得超過上年末境內總資產的20%。因此,監管近期也試圖完善QFII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港交所正積極提升互聯互通機制,這將有利於MSCI進一步擴大納入A股。早在去年12月,知 情 人 士就稱,陸港通最早或於2020年第一季度開通綜合交易,即允許透過單份委託單為多客戶賬戶進行交易。

去年11月,MSCI提出需要解決四大問題才會進一步對擴大納入A股展開諮詢,包括:完善風險對沖和衍生品工具的獲取,解決中國A股較短結算週期的問題,完善陸股通的交易假期安排,以及在陸股通中形成有效的綜合交易機制。

“綜合交易機制對外資至關重要,港交所也在積極研究在陸股通下實現綜合交易機制。市場原本希望上半年能夠推出,但此前目新冠疫情影響了這一程序,但預計之後落地的機率很大。”房東明對記者稱。

對中國境內投資者,上述概念聽來陌生,但這已是發達市場基金管理人的通行準則。他解釋稱,在穿透式監管下,中國境內採取實名制交易,每一個投資者的身份都需要確認。而國際機構所管理的資產組合背後可能有10、100甚至更多賬戶,在中國的實名交易體制下,就要一個個去做交易,這樣每單交易所得到的價格可能都是不同的(對投資者不公平),因此這在海外並不適用。

在海外,投資者可委託代表人(如基金經理人)在綜合交易賬戶機制下下單買賣股票,成交後再分配至各投資人賬戶,即用綜合交易賬戶下單買賣,而交割仍迴歸至各投資人賬戶進行,這其實體現了海外基金管理人講究的信義義務(fiduciary duty),即要使客戶都得到最平等的待遇,確保最佳執行(best execution),即一次性 交易後再公平劃分到每個投資者的賬戶。機構認為,隨著市場開放度的提升以及各方同監管層的積極溝通,這一問題最終會得到解決。

此外,就MSCI強調的中國A股較短結算週期的問題,房東明認為,在陸股通下這一問題目前可被克服。“A股現在實行的是股票T 1、資金T 0的交割結算制度,而國際市場普遍是股票、資金T 2貨銀對付的交割結算制度,這種割裂可能會導致外資出現2天的資金週轉問題。外資券商的託管系統能解決融資的問題,當前資金利率水平處於低位,因此外資客戶的融資成本也較低。”

外資熱盼擴大QFII投資範圍

相比起便利性更高的互聯互通機制,QFII也有自身的優勢,包括外資可透過QFII參與中國境內的一級和一級半市場IPO、大宗交易、股指期貨等,目前滬、深港通仍無法做到。

“當前,外資客戶也十分期待QFII的投資範圍可以進一步擴大,尤其是商品期貨、國債期貨以及私募基金,這也將提升QFII機制的吸引力。”房東明稱,“2020年是前幾年金融開放政策順利落地的一年,因此各界也希望QFII機制可完善。”

早在2019年1月31日,證監會宣佈,就修訂QFII/RQFII的相關配套規則形成的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看似簡單的一則宣告,實質上是加速中國市場與國際接軌、進一步吸引外資流入的強心劑,尤其是其中提及的“擴大投資範圍”。

就國債期貨而言,外資始終認為這是對沖利率風險的最佳工具之一,流動性和對沖效率巨佳。房東明表示:“4月10日,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正式獲批參與國債期貨交易,希望可透過這些大行的試水推動外資參與國債期貨市場。初期階段,監管可採取限倉的漸進開放模式,並要求國債期貨等以對沖風險為目的,敞口不一定是單邊性的,以避免對市場造成衝擊。在完善風險對沖工具後,外資也可能進一步加速佈局中國債市等。” 機構也預計,到2020年底,外資持有的中國國債將超過總量的10%(截至今年4月為8.27%)。

就徵詢意見稿提及的私募投資基金,房東明也認為這將吸引外資透過QFII佈局更多境內的私募基金,包括“洋私募”。

2017年開始,多家海外資管巨頭已先後登記成為WFOE PFM(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併發行了股、債、商品等私募證券基金產品,包括富達國際、瑞銀、貝萊德、橋水基金、惠理、施羅德等等。然而因為外資機構初來乍到,業績曲線尚不完整,加上中國境內客戶對外資基金管理人也缺乏瞭解,外資也缺乏一定的銷售渠道經驗,因此外資私募的銷售遇到一定瓶頸。

“如果海外機構可以透過QFII直接投資這些洋私募,拓寬洋私募的資金來源,而對於那些並無QFII額度的外資機構,也可透過結構性產品以外資券商作為投資平臺,來投資境內的私募基金,這也會利好眾多業績優異的本地私募基金。”房東明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35 字。

轉載請註明: 外資今年流入A股近千億 下半年熱盼QFII投資範圍擴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