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渣場裡堆滿了灰渣,上覆一層綠色的塑膠防塵網,不時有卡車前來傾倒灰渣,這裡預計兩年後就要填滿。這是《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內蒙古烏審旗境內的中天合創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化工分公司(以下簡稱“中天合創化工分公司”)看到的景象。這個全國最大的已建設煤炭化工一體化專案,灰渣只有10%可以利用,剩下的只能就地填埋。
這並非個例。與我國煤炭、電力、化工等行業迅猛發展相隨而生的,是一年超過33億噸的工業固廢產生量,累計堆存量超過600億噸,這一數字還在加速攀升。相形之下,綜合利用頗顯不足,大量的填埋堆存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受上下游產業鏈銜接不暢、技術研發創新能力不強、產業規模效應不顯、相關標準體系不完善等多種因素影響,迴圈經濟“不經濟”的問題仍是制約固廢綜合利用的“腸梗阻”,亟待化解。
一年超33億噸 工業固廢隱患重重
國家統計局釋出的統計年鑑顯示,2016年,我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0.92億噸,到2017年已增加到33.16億噸。日前釋出的《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則顯示,2017年我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達38.68億噸,山西、內蒙古、河北、山東、遼寧五省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佔到全國的42.4%。
寧夏煤炭儲量全國第六,其中寧東基地佔85%,與榆林、鄂爾多斯形成我國能源化工“金三角”。自2003年建設以來,煤炭、煤電、煤化工三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隨“煤”而興的還有產量大、增速快的工業固廢。
“2017年前壓力還沒那麼大,這幾年形勢愈加嚴峻,僅400萬噸煤制油專案完全達產後,每年產生氣化渣量就達700萬噸。”寧東基地管委會一干部說,這部分固廢難以利用,目前大量堆放在渣場,由於含水量高,拉到渣場就像泥石流一樣,風一吹又容易形成揚塵。
國能集團寧夏煤業公司400萬噸煤制油專案為全球單套規模最大,也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性專案,自2017年底在寧東基地投產以來平穩執行。在寧東基地,類似的“世界級”專案還有不少,煤化工大發展的同時,固廢處理、環保壓力陡增。
據統計,2019年寧東基地固廢產生總量為1946萬噸,比2018年新增221萬噸,主要包括粉煤灰、煤矸石、鍋爐爐渣、氣化渣、脫硫石膏、汙泥等。寧夏固廢的增量主要在寧東,難點也在寧東。資料顯示,自2011年至2018年,全區納入環境統計的一般工業固廢產生單位由150家增加到465家,一般工業固廢產生量由3344萬噸增加到5791萬噸。
據瞭解,未來寧東的固廢年產生量可能會達到2500萬噸。今年寧東基地計劃實施專案136個,兩家企業共計120萬噸的煤制烯烴專案已獲國家批覆,未來一段時期,這些專案達產後將帶來更多固廢。
山西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朔州市是一座以煤電產業為主導的資源型城市,煤電行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八成以上。煤電產業迅速壯大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也產生了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等大量工業固廢。
朔州市工信局資料顯示,2019年當地工業固廢產生量4100多萬噸。隨著在建煤礦、煤炭洗選企業、電廠陸續投產,每年工業固廢產生量還將增加數百萬噸,加之歷年堆存,給當地資源與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年報》,2018年,200個大中城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達15.5億噸,同比增長18.32%。前十位城市產生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總量為4.6億噸,佔全部資訊釋出城市產生總量的29.7%。其中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產生量居首,達到7516.6萬噸。
“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高、堆存量大,每年產生量超過33億噸,累計堆存量超過600億噸。”國家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介紹說。
中國綠色建材產業發展聯盟工業固廢應用技術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曲睿晶也表示,當前我國實際的工業固廢產生量要高於統計數字,佔到固廢產生量總量的八成以上,主要包括尾礦、粉煤灰、冶煉廢渣、爐渣、脫硫石膏、磷石膏、赤泥和汙泥等。這樣龐大的一個產生量,再加上超過600億噸的歷史累計堆存量,佔地超過200萬公頃,不僅浪費資源、佔用土地,而且危害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嚴重的環境和安全隱患。
綜合利用“有點杯水車薪”
面對如此龐大且不斷增加的工業固廢產生量,綜合利用成為解決途徑之一,即透過回收、加工、迴圈、交換等方式,從固體廢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轉化為可用資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國家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說,當前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工作已取得較大進展,但綜合利用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73%。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支援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的政策,並且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嘗試。
《2018年統計年鑑》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54.6%,比2016年下降了將近4.9%。根據《2019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年報》,2018年,200個大中城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佔利用處置總量的41.7%,處置和貯存分別佔比18.9%和39.3%。
在工業固廢綜合利用上,中天合創化工分公司進行了不少探索。據瞭解,該公司於2017年全面投產,每年可轉化煤炭800多萬噸,產生煤灰渣260多萬噸,建設時設計90%的灰渣作為建築原材料等進行綜合利用。以前曾引進一家磚廠,希望磚廠利用灰渣生產建築用磚,公司則為磚廠提供一定的處理費。不料磚廠剛開兩個月就停產了。
該公司工作人員無奈地說,煤化工企業規模大,一般就近建在煤礦坑口,所在位置遠離大城市,利用灰渣生產出的磚沒人買。現在有家水泥廠拉少量灰渣作新增劑,總體看利用率只有10%左右,與75%的綜合利用要求有較大差距,眼下實在是沒好辦法,大量灰渣只能就地填埋。
據介紹,中天合創化工分公司一期渣場容量為350萬立方米,剛生產三年就填滿了。去年6月建成的二期渣場容量為306萬立方米,以目前的灰渣年產生量看,只能用兩年左右。
此外,公司每年因處理汙水等要產生一萬噸左右混合鹽類,沒有買家處理不掉,目前只能存進危廢填埋池裡,下一步準備上馬新的環保裝置進行處理;同時,每年還產生硫酸鈉3.6萬噸、氯化鈉4.8萬噸,今年一季度出售時還要倒賠包裝錢和運費。4月以來形勢稍好,網上拍賣硫酸鈉每噸5至10元,可一條袋子成本就60元,依然是賠錢生意。
灰渣、鹽類等固廢綜合利用率低,普遍困擾著內蒙古的煤化工企業。記者走訪的另外兩家大型煤化工企業,每年煤灰渣、鹽類等產出量都在100萬噸以上,由於制磚、水泥等企業利用量小,目前主要分類進行填埋存放。
寧夏工業固廢處理壓力也比較大。據瞭解,2019年寧東基地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為31.7%。“預計今年寧東基地固廢產生量將佔寧夏一半以上,比起新產生的量,綜合利用顯得有點杯水車薪,我們正盡力提高固廢綜合利用水平。”寧東基地管委會戰略局副局長趙瑞說。
從寧東基地管委會向西南行駛十公里左右,記者來到寧東基地2號綜合渣場,該渣場正在進行總庫容1580萬立方米的二期工程建設,主要貯存粉煤灰、鍋爐灰渣及脫硫石膏等固廢,預計今年9月投入使用。在粉煤灰庫區,記者看到整個新建庫區覆蓋著白色土工布,並排列堆放著抗老化環保袋以壓實防風。
“兩布一膜”防滲系統、導排雨水收集系統、分類貯存處置固體廢渣……由於嚴格依照環保要求,寧東基地建設渣場的成本並不低。不僅如此,隨著寧東基地建設專案越來越多,核心區工業用地愈加緊張。近年來,隨著渣場不斷擴建,寧東基地四個渣場總佔地面積已達2.4萬多畝。
相關企業表示,渣場也不能無限擴大,目前要想減少渣場堆存量,就必須把大量消耗、利用固廢的專案作為重點抓手,儘快推動規模化處置固廢。
迴圈經濟“不經濟”難題何解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固廢綜合利用專案往往具有初期投資大、短期見效慢、風險大、投資回報率偏低等特點,容易受地域、認知度、運輸半徑等影響,迴圈經濟“不經濟”的問題仍是制約固廢綜合利用的“腸梗阻”。
在上述國家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看來,目前我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技術裝備水平不高,鋼渣、赤泥等複雜難用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瓶頸尚未突破,缺乏大規模、高值化綜合利用產品。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工業固廢產生量小,由於經濟發達、市場需求高,綜合利用率普遍較高;煤電、礦業等產業集中的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等中西部地區,工業固廢產生量大,但由於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市場需求不足,綜合利用率偏低。三是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由於綜合利用產品成本高,利潤空間小,標準體系不健全,且大眾對固體廢物認識不夠,對綜合利用產品缺乏信任等原因,制約了綜合利用產品的市場應用。
目前,寧東基地每年固廢綜合利用量約為600多萬噸。2017年前,寧東環保產業園共引進16家固廢利用企業,由於固廢利用主要以生產建材產品為主,受房地產市場低迷影響,加之運輸距離遠、銷售半徑小等原因,60%以上的利廢企業經營困難。
“我們一年消化8.5萬噸固廢,用於生產保溫節能型的牆體材料,銷售半徑一般在200公里以內,再遠就包不住運輸成本了。”寧夏木爾馬建材有限公司總經理尹祥國說,公司90%以上的產品就在寧夏消化,但本地市場需求量小,能消化的利廢產品量有限。
自2012年投產至2016年,這家企業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17年市場銷量有所提升,企業經營情況好轉,但因銷量小、售價低,盈利空間有限,企業基本上是保本微利。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寧東基地沒有新增一家利廢企業,既有的12家建成企業中,維持生產經營的僅有五家,對於固廢的利用量有限。
消納的難題並不止於寧夏一地。一家不願透露姓名的內蒙古企業負責人說,煤灰煤渣利用率低,與制磚、水泥等行業經營效益關係密切,無利可圖甚至賠錢,肯定沒有利用的積極性。
“粉煤灰堆在這裡是固廢,要是放在山東、廣東等地就是資源,一噸粉煤灰能賣到130至170元左右。”朔州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研發中心技術負責人孫國富說,由於固廢產地與東部沿海市場距離較遠,加之原有堆存量大、新增排量大、市場容量小、消納能力低,這才賣不出去。
此外,技術研發創新能力不強、產業規模優勢不強等,也是當前固廢綜合利用存在的短板。
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固體廢物與化學品處處長楊學奎表示,目前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技術比較傳統,利用途徑單一,除了水泥、新型牆材等用量較大外,高附加值、規模化、市場前景好的產業少。而且工業固廢利用企業普遍小而散,技術含量低,整合利用資源能力差,難以獲得規模效益。
相關標準、政策不完備則加劇了利用的困難。例如,煤化工行業採用分鹽技術產生的鹽類,目前國家層面尚未制訂產品標準,導致企業無法申領產品合格證,出售企業和下游企業都面臨無證的尷尬。
受訪專家和企業人士表示,工業固廢處理形勢嚴峻,綜合利用是解決的根本措施,這直接影響到相關上下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下一步,企業多方面尋找解決方法的同時,也需要加大相關配套政策扶持。(記者 王璐 於瑤 任會斌 梁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