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城前三年怎麼做的,未來三年還要怎麼做。”談及未來幾年的發展戰略,2021年業績釋出會上,綠城中國董事會主席張亞東用三句話予以回應——“戰略戰術清晰”、“貫徹執行有力”和“品質效益提升”。
走過波雲詭譎的2021年,房企年報季來了。
與以往相比,這個三月並不平靜:有規模房企延期披露、有中型房企公告預虧、還有知名房企遭遇股債雙殺……資本的潮水退去,昔日高槓杆黑馬們紛紛擱淺,卻也有長期主義者迎著風浪揚起船帆。
又是一年3月23日,綠城中國如期對外披露了2021年度經營業績。財報顯示,在被視為“關鍵一年”的2021年裡,綠城實現合同銷售額3509億元,較去年增長21%,創新高;實現收入1002.4億元,同比增長52.4%;實現淨利潤76.87億元,同比增長33.4%;股東應占利潤44.69億元,同比增長17.7%……
行業陡然轉冷之際,綠城用一連串的盈喜資料向行業注入一劑強心劑。反映在二級市場上,3月23日當天,A股和H股地產板塊掀起漲停潮,港股綠城中國大漲8.36%。
如果將時間線拉長,從去年六月開始,綠城中國的股價就始終保持著波動上行勢頭。縱觀行業,如綠城般穩中有升的企業,近乎鳳毛麟角。
穿透綠城的發展路線,其何以成為房企突圍的“典型樣本”?
穿越週期的“優等生”
房地產市場調控邁入深水區。去年下半年,地產行業雷聲陣陣,粗放式增長數年的高槓杆房企們踩下剎車鍵。
克而瑞資料顯示,從累計業績來看,2021年百強房企累計業績增速持續放緩。截至去年12月末,百強房企累計銷售操盤金額較2020年同比降低3.5%,規模房企銷售增速罕見出現負增長,8成房企未完成全年業績目標。
當以往唾手可得的“低垂果實”不再處處可見,屬於質量房企的時代悄然來臨。而以高品質住宅享譽行業的綠城,是其中的佼佼者。
財報資料顯示,2021年綠城的全年合同銷售額3509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1%,比年初的銷售目標高出了13%。來自多個第三方的資料顯示,以目前的規模計算,綠城已在業內排名第七,較去年上升一位;至於銷售增速,綠城則位列TOP10房企第一。
具體來看這3509億的銷售額,當中,綠城自投專案累計取得合同銷售面積約938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約2666億元,同比增長24%;歸屬於綠城集團的權益金額約1452億元,同比增長22%;代建管理專案累計取得合同銷售面積約619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約843億元。
簡單總結,無論是自投、合營還是代建業務,綠城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多點開花。
“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前三年工作落實到位的成果。”2021年度業績會上,綠城董事局主席張亞東如此說道。
時間拉回三年前,2019年年中,時任綠城總裁的張亞東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要外界給綠城三年時間,“一定會把各項指標調整好,成為行業優等生。”
2021年是三年之約的最後一年,考慮到地產行業的結算週期,其恰好也是綠城2019年、2020年佈局體現在利潤表中的一年。
資料顯示,2021年綠城實現營業收入1002.4億元,同比增長52.4%;年內利潤為76.87億元,同比增長33.4%;股東應占利潤為44.69億元,同比增長17.7%;扣除永續債所佔盈利後為32.55億元,同比增長31.6%。
又是一組領先行業的資料,有投資者直言,這是綠城近幾年來最好的一份年報。
在外界看來,綠城身上似乎“看不到”地產下行週期的影子。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克而瑞資料顯示,在整個行業融資環境偏緊的形勢下,今年前兩個月綠城逆勢新增貨值391.5億元,排名第一。
面對外界有關逆勢拿地的提問,綠城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郭佳峰迴應稱,從維持綠城重資產板塊一年2500億左右銷售規模來看,這樣的拿地節奏是屬於正常補貨。
業績會上,張亞東把綠城的2019年至2021年稱為“健身期”。從各個角度來看,“健身”三年後,綠城已然成為了穿越週期的“優等生”。
三年“健身期”與綠城“護城河”
房地產企業,土儲是“糧草”,現金是“命脈”。地產行業的黃金時代,因經營風格不同,各家自成體系。當行業的監管力度加強,“體系”的堅固與否就將面臨檢驗。
談及近幾年的房地產調控,張亞東講道,“房地產市場調控是為了讓整個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特別是經過去偽求真的過程,讓一些問題企業出清,行業才能逐漸健康起來。”
張亞東口中“去偽求真”的過程,也是驗證地產行業良性發展模式的過程。三年健身期過後,綠城如今的模式,或是可供參考的一個典型樣本。
一般來說,在地產企業的經營中,“拿地”、“去化”和“現金流”是三個重要指標。
在張亞東看來,前三年的規模和投資是未來三年營收、利潤增長的基礎與前提,沒有銷售規模層面的增長,就談不上未來的營收和利潤的增長。拿地正是規模的先導。
2021年,綠城在42個城市新增專案101個,總建築面積約1751萬平方米,新增貨值3137億元,收併購佔比提升至34%。
新增土儲中,歸屬於綠城集團的權益貨值約1834億元,對應成本約938億元,當中21%實現當年轉化。
截至2021年底,綠城持有土地儲備專案256個(包括在建和代建),總貨值9488億元,對應總建築面積約5881萬平方米,權益部分約3267萬平方米;總可售面積約為3980萬平方米,權益部分約為2199萬平方米;舊改方面,2021年內,綠城在深圳和上海的城市更新落地。
土儲在手,企業下一步則要考慮的是去化、回款。據綠城介紹,新獲取專案均位處安全性高、風險可控、利潤兌現度高的重點城市。從區域佈局來看,綠城以長三角、京津冀和大灣區三大城市群為主,資源聚焦在一二線城市。綠城9488億的總土儲中,一二線總貨值佔比達74%。
當棚改紅利期成為過去式,房地產市場的重心已經重回一二線。一般而言,與三四線城市相比,一二線城市無論是去化速度,還是利潤空間,亦或是銷售規模都具有明顯優勢。這樣的優勢在長三角體現得更為明顯,近幾年間,長三角區域公司已經成長為大多數規模房企的“利潤奶牛”。
長三角地區恰恰是綠城的重倉以及優勢地區。資料顯示,去年綠城的整體去化率為69%,其中。一二線城市及新增供貨去化率均超過70%,人均銷售額同比提升12%至1.05億元。體現在銷售上,一二線城市的合同銷售額達2139億元,佔比80%;長三角地區提供的合約銷售額約1765億,佔比達66%。
正確的地塊加上品質的產品,自然不愁去化;而去化率上去了,回款也水到渠成。綠城方面給出一個數字,銷售回款率高達106%,按揭貸款方面回款則超千億。這直觀展現出綠城在現金方面的“造血能力”。
覆盤整個模式,品質推動規模、規模又帶來發展。螺旋向上的邏輯閉環需要有安全的現金流支撐,這是綠城穿越週期的密碼。
綠城的“翅膀”
2021年,綠城的降槓桿成果更進一步。
財報顯示,截至去年年底,綠城的總借貸金額為1274.59億元。其中1年內到期金額為320.53億元,佔比25.15%;1到2年內到期的金額為483.26億元,佔比37.91%;2年以上到期的金額為470.8億元,佔比36.94%。
與此同期,綠城手中的銀行存款及現金總額高達714.9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約63億元。
以更為直觀體現房企負債的“三道紅線”為參照,截止去年年底,綠城的現金短債比是1.7倍,2020年末是1.4倍;淨資產負債率為53.5%,2020年末這個數字為64.6%;剔除預售賬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70.3%,2020年末這個指標為71.2%。
管理層方面在業績會上表示,綠城將確保2023年能夠進入綠檔。此外,管理層還透露出一個訊號,“同時也根據今年的內外部環境情況,做好了提前進入綠檔的準備。”
現金流安全是房企活下去的首要任務,現金流充沛是房企保持增長的重要助力。中交入主後,綠城的融資能力有了顯著的提升。
境內融資方面,期內綠城透過發行公司債、供應鏈ABS、供應鏈ABN、專案收益票據、中期票據等方式共募集資金257.18億元,平均成本為3.55%。截至12月31號,在手的公開市場未發行額度382.49億元。
至於境外融資方面,去年6月,綠城透過成功重組9.4億美元債務,提前置換了銀行貸款,並於去年12月份以及今年1月份、2月份連發三筆美元債,共募集資金7億美元,用於償還永續債券。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綠城永續債為107.58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近百億。
綜合來看,綠城中國2021年平均融資成本已從4.9%降至4.6%。
踐行長期主義,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好處不止如此。據綠城管理層透露,現階段,“貸款額度有限的情況下,各大銀行把資源向優秀房企傾斜。去年四季度以來,監管部門多次強調要滿足房地產市場的合理資金需求,所以現在的感受是整體融資環境逐步得到改善,無論是開發貸還是按揭,緊張態勢得到了緩解。”
2014年入主綠城時,中交曾說:“我們會給綠城插上一雙翅膀。”站在2022年的關口,業績引領行業的綠城似乎摸到了這雙“翅膀”。
在綠城管理層看來,經過去年一年的調整,行業政策底部已見,市場底部還未見。但是對行業整體的判斷,綠城認為可以簡單用三句話來進行描述:一是行業總體穩定,二是結構逐步調整,三是長期趨向健康。
“住房是一個基本需求,這一點不會改變,但全國商品房的年銷售額已經達到18萬億元,可能已經到頂”,張亞東表示,“雖然行業已經到頂,但總體趨於穩定,商品房銷售額會從18萬億元有所下降,依舊是個大行業,未來五到十年還會保持在15萬億元以上水平,仍大有可為。”
隨著融資逐漸向優質房企傾斜,留給“綠城們”的空間仍有很多。談及綠城未來的發展,張亞東用三句話予以概述:戰略戰術清晰、貫徹執行有力和品質效益提升。
“綠城前三年怎麼做,未來三年還要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