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資金推動股市上漲的能力,可能比很多投資者想象的要大得多。
近日,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 Xavier Gabaix 與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 Ralph Koijen 合作發表了名為 “In Search of the Origins of Financial Fluctuations: The Inelastic Markets Hypothesis” (尋找金融波動的起源:無彈性市場假說)的論文。
該論文稱,在理論推導和實證研究後,發現:
在美國股票市場上,股票市場總體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小,資金的流入和流出對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較大。
簡而言之,從股市外投資1美元進入股市將導致股市總市值上漲約5美元,而從市場撤出1美元則會產生相反的“乘數效應”。然而,如果資金僅在股市內部流動,這種“乘數效應”則不會出現。
Gabaix 教授在文中提到,他們並不否認
收益、股息、現金流、風險偏好
等傳統因素的作用,他們新研究的價值點之一是解釋了資金流動對股價波動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一點曾長期被理論界忽視。
機構化市場和投資者心理
本篇論文提到,投資者作為一個整體對股市整體價格不敏感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美國市場的高度機構化,二是投資者心理
。
1)機構“船大難掉頭”:家庭將資金交給投資機構管理,然而機構在如何分配這些資金的過程中受到了相當大的限制。
考慮到風控、監管因素,很多大型機構需按照規定的股票敞口水平運作,大多數機構都會限制股票頭寸在總投資中保持特定比例。因此,這部分投資者對於價格並不敏感,因為在增量資金入場並推高股價時,他們並不情願在短期打破自己的投資組合。
2)投資者心理:
在股票價格上漲的時候,市場上大量投資者會迸發出更大的熱情,進一步看漲股價。
因此,增量資金對於股價的影響是巨大的。
如今,華爾街很多機構已經開始試圖找到衡量增量資金的指標,例如,關注共同基金的流入和流出。這一點,Koijen 教授警告到,
共同基金流動本身可能會產生誤導
,預測整個市場資金流入量的有效指標待進一步研究。
解釋現實中的現象
1)股票回購:
當公司展開回購時,很多投資者傾向於認為這是一個大利好,可能助推股票價格的提升。然而,專業的金融從業者或許會不屑地反駁到:“太天真啦,哈哈哈。根據傳統的MM定理,公司對於股票的回購對公司價值不會產生影響。”
然而本篇論文中,兩位教授提到:定性地說,在一個股市的總需求彈性為零的市場,前者是正確的。
這是因為,
股票回購可以為股市總體帶來增量資金,這會助推股票市場總體價格的走高。
2)政府刺激:
這項研究給政府刺激市場帶來了新思路:
直接購買股票也許是一種潛在的強大工具。類似於“貨幣乘數”,“股票乘數”約能給每1美元帶來5倍的增量。
在A股市場上有用嗎
值得注意的是,
“股票乘數”在美國市場上有用,但在A股市場上作用尚且未知。
定性來看,雖然全球投資者的心理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A股機構化程度還遠不及美股。
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出版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年鑑》(下稱“《統計年鑑》”)中,我們可以找到2007年到2017年的市場交易量分佈情況。透過觀察這11年中的變動情況,觀察到一個現象:散戶的交易佔比並沒有顯著下降。
此前,在《是增量資金推動股市上漲還是股市上漲吸引增量資金?》一文中,中泰證券陳龍團隊便以陸股通淨流入額為衡量資金流入的指標,做出了相關分析。陳龍團隊分析發現:2016年以來月度的上證綜指和陸股通淨流入額之間的關係中,共41個指標,陸股通淨流入額的準確率僅60%,也就是說幾乎沒有太大關係。
因此,陳龍團隊認為,在a股中,是股市上漲了,吸引增量資金入場,而非增量資金推動股市上漲。
不過,雖然陸股通淨流入額與A股漲跌的關係不顯著,但是這可能是由於A股的機構化不明顯和增量資金衡量指標選取問題有關,並不能反應增量資金對A股的作用。增量資金對A股的漲跌效應,在有待學者們進一步的研究的同時,也值得投資者們進一步研究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