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vian再陷產能泡沫質疑?
文/徐珊珊
01
首份財報
當地時間12月16日,美國電動汽車創企Rivian公佈了2021財年第三季度財報。總營收為100萬美元;淨虧損較去年同期的2.88億美元進一步擴大,至12.33億美元。
短評:
這是Rivian自IPO(首次公開招股)上市以來公佈的首份財報,備受投資者關注。
但財報釋出當日,Rivian股價盤後大跌超過11%,股價報收於108.87美元。這和Rivian上市當日相比,顯得有點不大一樣。
猶記得Rivian上市那天股價一度暴漲約37%,市值超過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為華爾街叫好。此後Rivian股價最高衝至179.47美元,成為僅次於特斯拉的美國第二大電動汽車製造商。
不過後續發展中,股價表現稍顯遜色,加上此次財報表現不及投資者預期,都開始讓市場質疑其股價背後的產能泡沫。
但Rivian表示,其電動皮卡和 SUV 的預訂量增加了 28%。而電動汽車行業前期的投入“燒錢”往往是必要的。目前, Rivian市值仍在通用和福特之上,也顯示出市場對這家電動汽車公司的看好。
預計Rivian的運營虧損將繼續增加。因為該公司已宣佈,將投資50億美元,在美國佐治亞州建設第二家汽車裝配廠。
第一批R1T 電動皮卡等車型預計將於 2022 年春季啟動交付。而其位於美國的第二家工廠也將從2024年開始生產新一代汽車。比起法拉第未來(FF),Rivian似乎已經很靠譜了。
02
智慧駕駛
近日,一輛Waymo智慧駕駛汽車在舊金山撞倒一名行人。對於事故發生原因,該公司發言人表示,事故發生時車輛處於手動駕駛模式。
短評:
Waymo的發言人凱瑟琳·巴納(Katherine Barna)就此回應稱,“我們知道這起事件涉及一輛Waymo汽車,當時它正處於手動駕駛模式,我們將繼續配合當地政府調查此事。”
話中意思很明確,因為人為干預,Waymo智慧駕駛汽車才發生了意外。這充分體現了Waymo的自信。
不過要知道,智慧駕駛落地商用難,原因除了安全,還是安全。無法保障人身安全,智慧駕駛在規模化普及上就存在隱患。
事實上,這也是智慧駕駛公司普遍面臨的問題。
據外媒早前報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機動車管理局(DMV)正在對特斯拉進行調查,以確定該公司對“完全智慧駕駛”(FSD)技術的說法是否存在誤導性。這是因為特斯拉車輛在美國接連發生安全事故。最嚴重的時候,曾發生過一起造成兩名男子死亡的車禍。
另外在8月,一則蔚來ES8發生車禍的訊息更是將智慧駕駛發展進度重新拉回到大眾視野中。智慧駕駛商用化面前,風險不減。
10月份,小馬智行的無人駕駛測試車輛在美國弗裡蒙特發生碰撞事故。據亞洲新聞臺CAN報道,DMV已暫停該公司的無人駕駛測試許可證。幸運的是,此次事故沒有涉及其他車輛,也沒有人員受傷。
03
產能無解
德國《經理人雜誌》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道,由於半導體供應持續短缺,大眾汽車已將今年的全球交付量從930萬輛下調至900萬輛。而明年這一數字可能會降至800 萬輛。
短評:
全球晶片短缺問題至今無解。
前有數家國際車廠減產停產,後有豐田汽車將採用來自供應商的有磨損或有瑕疵的零部件。產能遇供應瓶頸,半導體晶片缺貨仍是元兇。
大眾汽車預計,明年全球交付量將略低於今年的900萬輛。情況更糟的話,則可能降至800 萬輛。
無一例外地,大眾、寶馬和戴姆勒等在內的汽車製造商都預測,晶片短缺趨勢要等到2022年下半年才能緩解。因此一些車廠已經提前告知市場其最壞打算。
不過明年是否還會出現突發事件,誰都無法預測。但就目前情況來說,一些車廠遠沒有這麼樂觀。
大眾汽車集團旗下的保時捷在 11 月份表示,這場缺芯危機凸顯出汽車製造商將生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必要性。
的確是這樣。疫情、自然災害、地緣政治等因素導致供應鏈各環節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也迫使相關廠商發展自己的製造能力。即便晶片危機解除,車廠也必須建立靈活的應急機制,以應對下一次的突發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