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的“新歡”,不太健康

張坤的“新歡”,不太健康

2021年4月公佈的美年健康(002044)財報顯示,一季度營收13.3億,同比增長149%;扣非淨虧損3.9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為負7億。


與疫情衝擊下的2020年Q1相比,虧損額、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出均收窄30%左右,但談不上真正復甦。

 

張坤的“新歡”

 

明星基金經理持有美年健康的倉位(截至2021年3月31日)格外引人注目——

 

  • 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張坤)持有1.88億股,佔美年健康總股本的5.01%;


  • 興全趨勢投資混全(董承非、童蘭)持有1.22億股,佔總股本的3.13%;


  • 易方達藍籌精選(張坤)持有9170萬股,佔總股本的2.34%。

 

2020年Q2,張坤操盤的易方達中小盤混合(簡稱“中小盤”)、易方達藍籌精選分別購入300萬股、10萬股美年健康。


到2021年3月末,“中小盤”所持美年健康市值佔基金淨值的9.2%,超越茅臺、五糧液排在第一位;“藍籌精選”所持美年健康市值佔基金淨值的1.71%,排第13位。

 

2021年Q1,“中小盤”減持60萬股茅臺、258萬股五糧液,瀘州老窖慘遭清倉(2020年末持有1730萬股、市值約39億)。

 

美年健康在張坤心目中的地位超過“茅、五、瀘”,是貨真價實的“新歡”。相映成趣的是,“醫藥女神”葛蘭操盤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從未出手美年健康,就是說“沒相中”。

 

4月份,“中歐醫療”漲幅13.51%,同類業績排名89位;“中小盤”漲幅3.12%,同類業績排名2085位。

 

“中小盤”第一重倉股美年健康股價跌幅超20%,顯然拖了張坤的後腿。

 

張坤的“新歡”,不太健康

 

儘管排名下滑,張坤操盤的“中小盤”近五年回報率仍高達337%。但是排名從僅次於劉彥春的第二位跌至第六,被趙蓓、曲楊等超越。


排名第100位的“國泰金馬穩健回報”過往五年的收益率達206%。可見,對90%以上的投資者而言,“炒個股不如買基金”和“基金要長期持有”這兩條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美年健康的外延式擴張

 

美年健康篤信“營收增長是硬道理”。


2015年借殼上市後,推出“千店計劃”,目標是2021年體檢人次超過1億

 

實現上述目標的路徑是外延式擴張。美年健康成立多家投資併購基金,四面出擊,商譽“碩果累累”——


  • 2017年末,商譽賬面值達40.4億,其中29.7億因收購慈銘產生;

  • 2019年末,形成105個商譽資產,原值51.4億,計提減值準備10.3億;

  • 2020年末,商譽原值增至53.7億,累計減值準備13.6億,其中本財年計提3.27億。

 

美年健康營收增速與體檢中心家數息息相關——


  • 2017年併購24家、自建6家,營收增速達44.5%;

  • 2018年併購38家、自建22家,營收增速35.7%;

  • 2019年併購19家、自建9家,營收增速降至0.8%;

  • 2020年併購11家、自建9家,加之疫情影響,營收同比下降8.3%。

 

張坤的“新歡”,不太健康

 

2017年集齊美年大健康、慈銘、奧亞(面向中高階)、美兆(面向高階)四大品牌時,“美年”佔301家、慈銘為65家、“美兆+奧亞”一共12家。到2019年,“美年”品牌體檢中心發展到499家、慈銘增至88家、“美兆+奧亞”45家。

 

堅持不懈的併購使美年健康發展成“全國最大的健康體檢連鎖企業” 。截至2020年末,美年旗下體檢中心數量為605家,其中控股266家、參股339家。

 

張坤的“新歡”,不太健康

 

在控股體檢中心裡面,運營1年以內的家數可以直接體現擴張力度。2017年這個數字是17家,2018年、2019年分別為7家、2家,2020年為零。

 

掌趣科技往事

 

美年健康以併購推動業績的做法與掌趣科技有幾分類似,詳見虎嗅2016年9月12日文《掌趣科技,玩資本還是被資本玩了》——

 

上市前的2009~2011年,被併購公司的貢獻分別佔掌趣科技淨利潤的89.28%、50.71%和51.31%。上市後掌趣如虎添翼,不僅資金充裕還可以股票為對價:8.1億元收購《商業大亨》《尋俠》《富人國》等遊戲的開發者動網先鋒100%股權,其中2.47億元以新發行股票支付、5.63億元以現金支付;17.39億收購玩蟹科技100%股權,其中7.676億元以現金支付,9.714億元以股票支付。

 

透過類似的方式,掌趣科技又先後併購了上游資訊、天馬時空。

 

透過一系列大手筆併購,掌趣科技業績呈幾何級數增長且淨利潤率穩中有升。上市前的2011財年,營收僅為1836萬元,2012年暴漲至2.25億,到2015年突破11億元,4年間營收增長60倍!

 

掌趣科技自鳴得意地將“成功經驗”提煉為“內生+外延發展模式”。

 

大手筆併購的同時,掌趣科技還積極地進行著股權擴張。總股本從2012年末的1.63億迅速擴大到2015年6月的24.68億。

 

憑著高超的資本運作手法,透過併購和股本擴張,掌趣科技成為“遊戲第一股”,2015年5月市值一度達到480億。


2016年9月,本文作者警告“對年利潤4.7億元的掌趣科技來說,56億商譽是個‘雷’”。

 

2019年4月,掌趣披露的2018年財報計提33.8億“商譽減值準備”,為財年營收的172%。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掌趣科技賬面商譽為16.1億元。56億商譽蒸發40億,紅極一時的動網先鋒、上游資訊、玩蟹科技、天馬時空悉數跌落凡塵。


如今,掌趣科技市值跌破120億元,不及高峰時的四分之一。掌趣科技主要股東及高管套現60多億。為規避對上市公司管理層套現的限制,兩年間掌趣科技有十幾位高管離職。

 

2021年4月29日,深交所發出問詢函,令掌趣科技說明“減值測試”與收購時使用引數的差異及合理性。收購時說價值56億,現在說“搞錯了,只值16億”……


希望監管部門不要輕易放過掌趣科技這家公司,以儆效尤。

 

透過併購走“外延發展”之路,一度在A股上市公司中蔚然成風。隨著以掌趣科技為代表的“高商譽公司”紛紛暴雷,投資者痛定思痛,學會與這類公司“保持距離”。


問題來了——

 

美年健康為什麼被追捧?

 

掌趣科技最風光的那幾年,主動型投資基金沒有進入十大流通股東之列(僅有兩家指數基金)。為什麼美年健康卻被投資者追捧,甚至獲得明星基金經理青睞?

 

第一,“賽道不同”。政府監管日益完善,多數城市審批從嚴,體檢中心具備稀缺性。

 

第二,體檢中心重置成本極高。從尋找場地、裝修、配置裝置到招募人員、拓展本地市場,新建體檢中心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數年時間,併購是向全國擴張的“捷徑”。如今美年健康在308座城市運營605家體檢中心,規模優勢難以逾越。

 

第三,體檢中心“預後良好”。遊戲不論怎麼火爆一時,都有生命週期。高價併購的遊戲製作公司創新能力大機率會衰減(掌趣收購標的足以印證)。體檢中心則不然,入職體檢、定期體檢漸成標配,競對進入門檻越來越高……體檢中心有望獲得穩步增長的現金流。

 

最後,“健康流量入口”、“大資料平臺”兩大概念令人想入非非——從報告的專業解讀到專科診療,從醫美到藥品/器械銷售,從保險、慢病管理到家庭醫生、健身……依託千萬級使用者入口加精準的健康大資料平臺,形成“健康產業生態圈”,“引領中國預防醫學的發展和健康管理產業的變革”。


這麼牛的公司市值不到500億,難怪有投資會動心。


但是——

 

買來的肉“貼不到身上”

 

儘管採取併購這個向全國擴張的捷徑,2019年美年健康僅服務1867萬人次。2020年受疫情衝擊降至1663萬人次,“2021年服務1億人次”的目標遙不可及。

 

可見,併購這一路徑的重要性不等於可行性,具體到美年健康有三方面的問題:

 

1)標的業績不及預期

 

以慈銘體檢、美因基因為例。


  • 慈銘體檢


2017年以現金加股份收購72.22%股權時,出讓方“天乙資產”和“維途投資”承諾2017年、2018年、2019年慈銘扣非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625億元、2.03億元和2.48億元。


2019年扣非淨利潤為2.16億元,沒有完成承諾。


2020年慈銘營業虧損3907萬元、淨虧損6569萬元。


收購慈銘體檢資產組合產生的商譽合計30.1億,2019年計提5.73億、2020年計提3億。


  • 美因基因


2018年斥資3.88億元收購美因基因33.42%股權時(收購完成後持有50.56%),賣方天乙資產承諾2018年、2019年、2020年美因基金扣非淨利潤分別不低於4263萬元、8866萬元、1.23億。


2019年美因基金扣非淨利潤4112萬元,不到承諾金額的二分之一。


2020年美因基因扣非淨利潤8898萬元,僅為承諾金額的七成。


併購對價的依據是業績承諾。當承諾無法兌現,賣方要做出補償,同時上市公司要對商譽進行測試,否則對投資人和監管部門無法交待。


商譽減值將給當期業績帶來巨大沖擊。而且,被併購標的連三年承諾都“扛不到”,未來業績江河日下的可能性很高。


如果併購是主要擴張路徑,標的“成群結隊”完不成承諾,上市公司將受到“經營虧損”與商譽減值造成的“非經常性虧損”雙重打擊。2018年的掌趣科技、2019年的美年健康都是例子。

 

併購標的未能完成業績承諾是非常不好的“兆頭”。

 

2)體檢業務盈利能力平平

 

2018年,美年健康毛利潤40億、毛利潤率47.6%,雙創新高。


2019年營收滯漲,毛利潤、毛利潤率分別回落到37.4億、43.8%。


2020年營收下滑8.3%,毛利潤29億、毛利潤率37.1%。可見在疫情開始前,美年健康賺取毛利潤的能力已然見頂。


體檢服務成本分為人工費用、房租和其它成本(包括原材料、裝置折舊、無形資產攤銷等)。美年健康毛利潤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其它成本高企,2020年佔到體檢收入的35.4%,較2018年高7個百分點。


張坤的“新歡”,不太健康

 藍色線代表毛利潤(率)、彩色堆疊柱代表費用(率),當藍色淹沒彩色公司取得經營利潤

 

2018年毛利潤、毛利潤率分別為40億、47.6%;銷售、管理、財務三項費用合計28.5億,總費用率33.7%。藍色比彩色高出近14個百分點,離真正的“績優”還有一段距離。


隨後兩美年健康距離“績優”越來越遠。2020年毛利潤、毛利潤率分別為29億、37.1%;三項費用合計及總費用率分別為27.7億、35.4%。藍色比彩色高出不到2個百分點。

 

儘管2021年Q1營收同比增長149%,但扣非淨利潤、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淨額分別為 -3.9億和 -7億。2021年能否“翻身”存在比較大的懸念。


張坤的“新歡”,不太健康


美年健康當不起“績優股”稱號,頂多算是具有一定想象空間的“潛力股”。體檢生意”盈利能力平平,投資人不可不察。

 

3)美年健康商譽負擔沉重

 

2017年末,美年健康商譽原值達40.5億,其中29.7億由收購慈銘產生。美年健康根據所聘估值專家出具的《商譽減值測試報告》未對商譽計提減值準備,也就是將原值直接記為賬面值。

 

2018年,美年健康商譽原值達47.4億。美年健康自行測試“確認商譽不需減值”。商譽賬面值仍等於原值,佔淨資產的72.2%。


根據2018年中報,118家上市公司商譽佔淨資產的比值超過50%,比值介於20%~50%的有396家。而A股公司商譽佔淨資產的平均比值為3.74%。美年健康商譽佔淨資產的比例,在A股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2017年中報,掌趣科技這個比例達到峰值64.9%,比美年健康的峰值低7.3個百分點。

 

2019年,美年健康商譽原值達51.4億。慈銘體檢、美因基因均未實現業績承諾,上市公司扣非淨虧損近9億。美年健康被迫計提10.35億商譽減值準備,財年淨虧損7.1億。年末商譽賬面值為41億,佔淨資產的56.2%。#什麼叫紙裡包不住火#

 

2020年,美年健康商譽原值達53.7億。美因基因扣非淨利潤8898萬元,再次沒有完成承諾;慈銘虧損6569萬元。上市公司扣非淨虧損超過6億。


如果計提商譽減值準備,2020財年勢必再度虧損,公司將被“ST”。

 

不料美年健康將美因基金20%股權賣回給關聯方,獲得5.4億現金。另外,手上剩餘股權公允值提升,2019年計提的減值準備可以充回。


裡外裡,美年健康獲得12.4億投資收益(其中11億來自因美基因),最終實現“淨利潤”5.53億,避免被 “ST”的厄運。#什麼叫絕地反擊#

 

張坤的“新歡”,不太健康

 

儘管玩了個神轉折,美年健康被50億商譽搞得捉襟見肘已是有目共睹,擺在面前的路有兩條——

 

一是放棄併購擴張路徑,邊開新店、邊練內功,提高現有體檢中心營收。

 

二是借營收“復甦”、明星基金熱捧雙重利好,爭取高位增發,攜巨資進行一輪“掃貨”,使營收重拾高速增長。商譽再增一二十億不算啥,不計提減值準備,愛咋咋地!#掌趣科技股東紛紛套現的一幕或許重現江湖#


不應高估美年健康

 

“流量入口”想多了!

 

借殼上市之初,美年健康就在2015年報中宣稱“有望成為中國健康產業的重要入口”;2016年報,“入口”一詞出現11次;2017年報明確提出“預計2021年將服務超過1億人次,健康流量入口龍頭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

 

隨後幾年,美年健康對“入口”熱衷逐漸降溫。

 

2018年報僅有4次提及“入口”,但自稱“超級流量入口價值顯現……”;

 

2019年報提及“入口”的頻次降至2次,但宣稱“健康流量入口龍頭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意即不需等到2021年);

 

2020年報“入口”一詞僅出現一次,而且說的是“打通客服入口”。什麼“超級健康流量入口”“龍頭地位”統統不再提起。

 

喊了五六年,美年健康自己都氣餒了,投資人還惦記著“健康流量入口”就真“想多了”。

 

“流量入口”這個提法來自網際網路,美年健康未免一知半解。

 

網際網路做的是流量生意,經典模式是所謂的“三級火箭”:第一級是流量入口(如內容、高頻服務等)、第二級是沉澱使用者的場景(比如APP、平臺等)、第三級是流量變現(廣告、增值服務、電商)。比如第一級每季度獲得1億PV(瀏覽量)、在第二級APP沉澱下2000萬MAUs(月活使用者),在第三級實現20萬人付費訂閱或者每季賺取200萬廣告費,這就是所謂的“流量轉化漏斗”。

 

美年健康全年不到3000萬人次體檢,根本算不上高頻,“第一級火箭”過於“細小”,且缺乏沉澱使用者的場景,更談不到流量變現,美年健康財報中根本沒有此類收入。如果說美團是以外賣為第一級的“長征五號”三級火箭,美年健康只是半截樹樁!

 

“個人健康資料平臺”不提也罷


“國內最大的個人健康大資料平臺”也是美年健康頻繁提及的概念。對投資人來講,是否“國內最大”遠遠不及“如何變現”重要。


如果說身份證號、個人聯絡方式、住址屬於“中度隱私”,個人體檢資料絕對是“深度隱私”。沒有人希望在美年健康做一次體檢,保險業務員、健身房甚至“專科診所”紛紛打電話來推銷吧?

 

毫不誇張地說,個人體檢資料使用不當對體檢機構生死攸關。某醫美平臺沒有自稱“國內最大人臉資料平臺”,而是定期(6個月)清空使用者資料(沒有馬上清空為的是照顧使用者體驗)。沒把握用好,就乾脆不用、刪了它……美年健康應借鑑這種做法,慎重對待個人健康資料。


不知張坤、葛蘭誰會笑到最後……

張坤的“新歡”,不太健康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6026 字。

轉載請註明: 張坤的“新歡”,不太健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