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地產網 恆大物業打了一場喜憂參半的防守戰。
有人調侃恆大物業這次IPO是在做“普惠”。為什麼這樣說?
16.2億股發行規模,香港公開發售1.62億股佔10%,國際發售14.59億股佔90%。發行的價格區間為8.5至9.75港元,一手500股,入場費只要4924港元。
對比其餘幾隻近期上市的新物業股:融創服務招股價10.55至12.65港元,一手1000股,入場費要1.28萬港元;金科服務招股每股價格41.8至47.6港元,每手100股,入場費4807.97港元。
世茂服務招股價區間為14.80至17.20港元,一手1000股,入場費最高要1.74萬港元;合景悠活招股價每股7至8.13港元,一手仍要1000股,入場費8211.93港元。
總的來說,恆大物業發行量大,散戶入場門檻較低。按最新公佈的認購情況來看,恆大物業香港公開發售獲得10.71倍的超額認購,共18.62萬人申購,最後中籤了1.12萬人。其中一手500股申購人數最多達到10.6萬人次,中籤5.3萬人。
一手中籤率達到50%,還是頗樂觀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們打新的熱情,因為漲一點點“都有肉吃”。
在沒有現場敲鐘的環節下,恆大物業於12月2日悄然上市,而如此大手筆的讓利,似乎規避了破發的窘況。
資料顯示,恆大物業開盤前集合競價報8.84港元,上漲0.45%,總市值966.58億港元。到9點半報價8.86港元,漲幅稍微擴大至0.68%。
這與該股前一日在暗盤裡的表現相當。12月1日交易平臺數據顯示,恆大物業暗盤開盤報9.14港元,上漲4.09%。收市則回落收漲0.45%,報8.84港元。
到2日上午10點,恆大物業報價8.79港元,下跌0.01港元,跌幅0.11%。隨後其橫盤在最終定價的8.8港元和8.81港元一段時間。
11點恆大物業報8.78港元,下跌0.02 港元,下跌0.23%。11點38分,跌幅擴大至0.68%,報8.74港元。
中午收盤報8.72港元,較發行價跌去了0.08港元,跌幅為0.91%。半日來,恆大物業開盤和收市的漲幅和跌幅均沒有超過1%。
這是可以預見的結果。因為最近連月來物業股表現都不佳,物業股的市場氣氛轉向平淡。10月30日,兩隻同日上市的物業股合景悠活和世茂服務開盤均出現破發,相信打擊了市場的信心。
同時,目前12月港交所預期多達20只新股籌備上市,除與恆大物業同行的華潤置地旗下華潤永珍生活、佳源國際分拆的佳源服務外,還包括更被看好的京東集團旗下“網際網路 醫療健康” 概念獨角獸京東健康,以及創意玩具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
預計12月11日上市的泡泡瑪特於12月1日開啟招股,首日便吸引散戶投資者孖展認購額497億港元,超額達79.33倍。
而預期12月8日掛牌的京東健康於早前11月26日開始招股,首日便錄得孖展認購額967.52億港元,超額認購70.7倍。到目前凍資約5600億港元,超額認購420倍,共吸引了80萬人認購。該股亦成為了今年以來,最多人認購的港交所新股。
面對京東健康、泡泡瑪特兩隻熱門新股的雙重夾擊,恆大方自然做足了防守的功夫,無論從定價、每手數量等發售細節上,還是在引入投資者方面。
恆大物業此次IPO是偏向機構的。此前8月其在Pre-IPO輪,就引入了包括與阿里巴巴有聯絡的雲鋒基金、紅杉資本和中信資本、騰訊控股、農銀國際、光大控股、周大福鄭氏家族,以及劉鑾雄之妻陳凱韻、恆大集團董事局總裁夏海鈞、人和商業戴永革等14家戰略投資者。
正式IPO輪,就相繼引入了多達21位基石投資者認購8.19億股股份,合共拿走了約50.49%的發行份額。
它們包括建築建材服務商東方雨虹董事長李衛國控股的深圳凱爾、人工智慧獨角獸商湯科技旗下SensePower Management Limited、招商局資本旗下國調招商併購基金、中國燃氣控制的海峽財務、中誠信控制的達安投資。
還有星河灣集團黃文仔旗下的廣州番禺海怡房地產、京基集團、中國聯塑集團、中洲集團旗下深圳中洲置地、千惠茉莉基金、廣東興輝陶瓷集團、南通三建集團等。
此前入股的人和商業戴永革和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該輪也獲配了3.54%。
但承銷商方面,中信里昂、國泰君安、瑞銀、建銀國際、招銀國際等一批承銷商的關聯客戶拿走了約18.95%的發售股份。
市場分析認為,作為12月第一隻上市的股票,由於後面有其他可選的打新股,恆大物業可被拋壓的壓力大,承配方和散戶方面會有一些丟擲的情況。
分析稱,至少在暗盤和開市短時間內表現不會太好。但在眾多護盤資金的加持下,相信也不會跌太多。所以恆大物業上市半日的股價情況有目共睹。
但無論如何,恆大物業最終目的已經達到,透過此次IPO它籠絡了一批合作伙伴,籌集了142.65億港元資金(如果最終觸發綠鞋機制,籌資最高可達164億港元)。
根據此前公告,這部分資金約65%,即最多106.6港元將用作進行戰略收購及投資,約15%將用作開發增值服務,約8%將用作升級資訊系統及裝置,約2%將用作招聘及培養人才,約10%將用作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