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直擊:日本房產崩盤之殤,失去的不是房價,是低慾望下的社會行為

由 鹹春葉 釋出於 財經

據《2018-2019年中國出境遊產業剖析及使用者畫像深度研究報告》和《新旅遊、新消費、新中產:2019年中國人出境旅遊消費報告》顯示:2019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人數達1.55億人次。這其中,中國人境外購物最熱門的國家是日本。

是的,中國人喜歡在日本購物,無論是漢方藥,還是電飯煲,在東京銀座地區,總能看到踴躍購物的身影,而這一切,與日本人購物的淡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多人說,這是日本人的冷靜消費行為,但更進一步分析,這更是一種低慾望社會的行為。

在這種行為之下,年輕人對結婚、生子、買房、購物沒有興趣,甚至工作的忙碌表象之下也是內心的應付,很多人喜歡宅在家中,一個人打打遊戲就是一整天,美其名曰“御生活”。

這是頹廢的一代,很多日本學者擔憂。造成這一切的因素很多,其中那場爆發於1991年的房地產崩盤責無旁貸。很多人說,那場房產大崩潰讓表面上看,使得日本經濟經濟失去了20年、30年,但真正的房產崩盤之殤,當是這種低慾望行為。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1991年的那場房產崩盤。

上世紀8090年代,日本是真有錢。以1985年為例,日本對外淨資產達到1298億美元,而美國對外負債達1114億美元。發展到1990年,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前20家上市公司裡有14家是日企,其中前十的公司中,有8家都是日本的公司,從第一名到第七名都是日本的公司,到了第八名才出現美國的IBM。

這種情況下,房價持續走高。很多日本人盲目自信:在寸土寸金的日本,隨著人口增多,房子永遠不會降價。於是這時候誕生出了搖號制度,1988年,東京購房人搖號中籤率僅僅為1/6200。

在房價最高的1991年,東京千代田區住房每平米約為9萬美元,東京銀座地塊每平米42萬美元。這時候,東京23個區的地價總和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當時很多日本人的夢想是:把東京的地皮賣掉,然後買下美國,再把美國土地出租給美國人住。

在這裡我們要補充一下,日本的土地是私有制的,房子沒有公攤面積一說,還贈送陽臺面積。

就在最高點的時候,夢醒時分來了,1991年底,東京房價暴跌65%,股價跌到1990的1/3。這不是短時間的陣痛,從而從1990年到2002年,日本的國民財富約蒸發了9.3萬億美元。當年傾盡所有積蓄買房的家庭一夜返貧,很多人到現在還在還當年的房貸。

其次,說一下日本人的低慾望行為的形成。

房產大崩盤,帶來的就是大量日本平民返貧,自殺率上升,消費降低,生育率下降。在隨後的日子裡,很多專家預測,日本房價終會迴歸,但他們沒預測到的是,房地產帶來的經濟崩盤,直接導致了低慾望行為。我們來看三個時間節點:

第一個:2000年,進入新世紀,日本地產崩盤十年後,日本人期待的經濟復甦,房價迴歸並沒有出現,在2001年最低谷時,東京平均房價已經從1991年的約人民幣15萬每平,降到約人民幣3萬每平。一如既往的是,人們捨不得消費。

第二個:2009年,大前研一,日本著名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出版《低慾望社會》一書,第一次點出了這個概念。在書中他寫道:並不是要指責年輕人慾望低落,必須思考的是,身處於“低慾望社會”,國民與企業應該如何因應。對企業帶來嚴重影響,其後的世代可能也擁有類似的價值觀。

低慾望行為特徵表現最明顯的是日本35歲左右的中青年人,他們從懂事以來,就面對失落的10年、失落的20年的社會狀態,見慣了浮浮沉沉,他們是最不願意揹負房貸或結婚生子,最不想承擔任何風險的群體。而恰恰是這些人,應該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第三個:2019年,似乎在驗證了大前研一的擔心,這一年,日本擁有1.27億總人口的基數,新生兒僅僅為86.4萬,不能不說是一個諷刺。

最後,我們也要看清一點,日本1991年的房產崩盤,美麗的泡泡是其主動刺破的。日本在資產泡沫和產業進步二選一面前,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這也是如今日本在新能源、半導體、光學儀器等多個領域仍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