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國家統計局在報告中提及,去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128元,相較於2012年的16510元,累計名義增長112.8%。在這十年裡,中國年均GDP也增長6.6.%,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遠超G7國家。
而作為同屬全球矚目經濟體之一,在今年二季度取得了GDP增長13.5%的成績後,莫迪一度放話國際,要立志在25年的時間內,讓印度成為一個發達國家。早前,印度已經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中國發展成全球經濟重要引擎,拜登曾喊口號卻遭打臉?
2020疫情之年,全球經濟一度遭遇供應鏈“卡殼”等問題。不少發達經濟體均遇上發展寒流,而處於全球化中的中國也並不例外。不過這一年,我國仍保持了2.2%的經濟增長率,成為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增長的國家。
而到了2021年,我國GDP上升至17.7萬億美元,佔全球GDP比重已超過18%。當年,我國經濟總量為美國GDP規模的77.1%,相較於2012年差距已縮小24.6個百分點,並相當於3.6個日本和5.6印度的經濟規模。
相關報告顯示,在2013年-2021年間,中國發展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G7集團成員國的貢獻總和。顯然,這表明我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仍然扮演著“第一引擎”的重要角色,為其發展動力之最。
而事實上,作為全球第2大規模的經濟體,我國和美國等發達經濟的對比,也一直為市場人士所熱議。在今年早些時候,有英媒就曾透露稱,拜登曾一度放話表示,美國經濟今年的增速,將是在1976年以後首度超越中國。
不過,自從第二季度經濟資料釋出以後,美國這種曾“甚囂塵上”的聲音便遭響亮打臉。當季度,美國經濟規模萎縮了0.6個百分點。而隨著美國持續加息,高盛也預期,美國今年經濟增長或將出現“零增長”。
而相比美國的大膽放話,印度喊話似乎也更加“豪邁”。
印度立志25年內成為發達國家,莫迪如何拿出這樣的底氣?
10月6日,世界銀行(WB)在一份南亞經濟報告中,將印度2022-2023財年的GDP增速下調1個百分點,由原先的7.5%下調至6.5%。據悉,這是年內WB第三次對印度經濟做出預期修訂。
而在20天前,莫迪還在國際會議上表示,印度今年經濟增長或將增長7.5%。而9月初,印度國家銀行也指出,如果基於當前經濟發展速度,印度或在2029年超越日本和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可能是基於這幾年不錯的發展狀況,莫迪於是放話高呼,他們立志要在25年將印度打造成發達國家。不過,資料顯示,印度去年的國民人均年收入約為2120美元,處於WB所界定的中低收入經濟體中。
不過,隨著各項經濟措施的出臺,莫迪的印度經濟藍圖也在勾勒中。而當前,市場中也有不少聲音,開始討論中印未來經濟走向。然而,由於受到基礎設施、市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少人士也並不單純認為,印度能夠“超越”中國。
印度是全球發展中令人“矚目”的經濟體,這一點仍然沒有變。但相較於中國在經濟轉型、科研投發乃至於物價保障等方面穩打穩紮,印度也仍舊有所差距。早前,市場就指出,2017年印度也曾短暫超過英國,而後也曾被英國重新追上。
文|鄭鴻傑 題|黃梓昕 審|曾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