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製造業回暖的同時,亞洲正在遭遇成本逐漸攀升的挑戰。
多國PMI資料向好
中國國家統計局此前公佈的3月製造業PMI為51.9,較2月增長1.3個百分點。而調查樣本更偏向於中小型出口企業的財新中國製造業PMI在3月錄得50.6,雖較2月有所放緩,但仍連續第11個月處於擴張態勢。
IHS Markit資料顯示,日本3月製造業PMI錄得52.7,為2018年10月以來的最高位;韓國製造業PMI維持上月55.3的水平,依舊是近10年最高;印尼3月製造業PMI為53.2,比2月增加2.3。
伊斯坦布林工業協會和IHSMarkit的調查資料顯示,3月土耳其製造業PMI從51.7上漲至52.6,連續第10個月維持在50的門檻之上。
市場通常將PMI 50視為製造業的擴張和衰退的界限。而亞洲多國的PMI顯示,亞洲製造業持續擴張。這樣的擴張受益於國內需求的增強和國際出口升溫。
據土耳其《每日早報》報道,由於新訂單大量產生,3月土耳其的製造業生產活動增加,產量和就業也隨之增長。
評級機構惠譽國際稱,全球製造業的需求正在強勁復甦,反映了消費者對電子產品和其他耐用品的旺盛需求、私營部門投資的堅韌以及中國經濟的恢復。
企業面臨成本攀升風險
在製造業的旺盛需求和景氣之下,一些風險也漸漸浮現。亞洲製造業供應鏈問題剛有所緩和,成本攀升又給相關生產企業帶去巨大壓力。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3月馬來西亞製造業投入成本連續第10個月增加,主要原因是製造業所需原材料的普漲和運輸費用的增長。
中國國家統計局3月釋出資料顯示,中國2月份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繼續上漲,環比漲幅為0.8%,漲幅比1月回落0.2個百分點,同比漲幅為2.3%,比1月份擴大1.8個百分點。
據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階統計師董莉娟解讀,調查的40個工業行業中,價格上漲的達25個,變化情況同1月份一致。
其中,受國際油價影響,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價格上漲最多,燃料加工業、化學纖維製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價格上漲合計影響PPI上漲約0.45個百分點。隨著國內需求上升,加之國際金屬類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上漲,國內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價格上漲合計影響PPI上漲約0.24個百分點。
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游製造業者正承受原材料漲價壓力,原材料漲價已經引發了一些連鎖反應。
首先是製造業產出價格升高,這是由於生產商向客戶轉嫁了原材料的價格上漲。
其次,原料短缺和收貨延遲導致製造業企業供應延遲,也使得產量得到抑制,訂單積壓。惠譽國際稱,供應延遲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
據瞭解,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可能受國際需求拉動、價格剛性因素、上中下游原材料價格聯動以及跟風炒作情緒等因素的疊加影響。
航運供需錯位
據惠譽國際分析,全球航運和半導體市場的供應鏈瓶頸加劇了近期的通脹壓力,放大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
國際航運費用的上漲也給亞洲製造業企業帶去了成本壓力。
自去年11月以來,全球貿易加速恢復,加上受全球大流行影響的集裝箱運輸行業缺位,運輸費用成本飆升,部分航線的集裝箱船的租船費甚至漲了四倍。
儘管許多國家面對疫情時紛紛宣稱要“最佳化”它們國際化的供應鏈,但是近期世界各地的集裝箱碼頭和國際航線仍舊一片“繁忙”景象。這些繁忙的場景除了體現了真正旺盛的航運需求,還有不少因為供需不匹配導致的混亂。《紐約時報》甚至形容國際集裝箱航運為“紊亂”“處於疫情風暴中心”。
無論是韓國、日本、印度,還是中國的電子產品,成規模地跨洋運輸至美國靠的都是集裝箱。《紐約時報》表示,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的港口堆滿了空集裝箱,而亞洲卻呈現不一樣的景象。
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導致的航運供需錯位在多個方面影響了製造業的運輸成本。
首先是託運人交貨延遲風險增大。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刊文指出,在疫情之前,運輸貨物只需要提前10天預訂,而如今的期限是之前的五倍,企業需要在50天之前預訂。
其次是亞洲集裝箱的緊俏限制了航運公司的業務量,抬升了運費。許多集裝箱船被困在港口,無法卸貨,也無法重新起航,其他大洲的空集裝箱也難以運送回亞洲。
據全球集裝箱龍頭企業中集集團稱,2020年1月至12月,20尺乾貨標準箱價格由1656美元上漲至2322美元。
據悉,中國佔據了全球95%以上的集裝箱產量。為了解決集裝箱短缺問題,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已敦促相關生產企業提高集裝箱產量。
與此同時,一些偶發因素更是使製造業原料和產品的運輸成本“雪上加霜”。此前蘇伊士運河的堵塞引發連鎖反應,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更是延續到運河復航後。
全球最大的集裝箱承運公司馬士基3月30日釋出通知,決定數個市場將在近期內暫停接受透過網站下達的短期訂單與短期合約。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決定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空集裝箱貨櫃的短缺。
記者 袁源 實習生 井立琛
編輯 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