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散戶、民間股神——楊百萬去世,享年71歲。
中國證券史上這段關於“楊百萬”的傳奇就此畫上了句號。
凡是在市場有些資歷的股民應該都聽說過“楊百萬”的名字。
而“百萬”這個數字,在那個機構投資者還不佔主流的“草莽時代”,在那個“萬元戶”都比較稀缺年代,100萬對普通人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
楊百萬,原名楊懷定,上海人,出生於1950年,祖籍江蘇鎮江,原是上海鐵合金廠一名普通職工。1988年,楊懷定放棄收入穩定的“鐵飯碗”,辭職下海,自己打拼。
而這個“楊百萬”的稱呼雖是股民給的,但他的第一個“百萬”不是來自股市,而是“炒賣國債”:
在當年4月,國庫券轉讓從7座城市開始試點,逐步增加到在61座城市放開,還出現了異地差價。
楊懷定憑藉“買賣國庫券”贏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而後又在A股誕生之時的那輪大牛市,楊懷定再次成為第一批散戶“玩家”,他很快賺到了第二個、第三個100萬,一時間風頭無兩。
可以說,楊懷定的投資故事頗為傳奇和勵志。
那麼,楊百萬的發家事蹟對我們個人有什麼啟發呢?
一、抓住時代紅利。
我們知道,楊百萬所賺的這第一桶金和我國資本市場在上世紀80年代的蹣跚起步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他也是當時為數不多的第一個“吃螃蟹者”。
所以,機會不是沒有,關鍵是我們要去發現,要去捕捉。
就比如,1981年開始發行的國庫券,很多投資者對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較低。這樣認知上的盲點,雖然普通大眾難以辨別其中蘊含的價值,卻給楊百萬這樣擁有敏銳嗅覺的投資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二、膽大心細
楊百萬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已經很勵志了。而在1988年就開始倒騰證券買賣,這個風險真不是一般人敢去想象的,更別說承擔了。
三、執行力
有報道說,在炒國庫券時,他來回穿梭于山西、福建、河南等地,採用螞蟻搬家的方式把國庫券源源不斷地搬到上海,光是合肥,就去了接近八十次。
四、學習力
楊懷定有一個習慣,特別喜歡看報紙,他每年都要訂閱100多種報紙,靠報紙上的資訊開始分析當時的金融形勢。
而分析和實時觀察,對證券市場來說,算是最基本的操作。這一點需要長期堅持且相對枯燥,難以堅持。
最後,投資其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就像楊百萬本人,他對於投資一直是樂在其中。
在2009年出版的個人著作《楊百萬20年炒股心經》中,也發自肺腑地表達了感恩股市的心聲,他希望廣大散戶要在股市磨練自己,擺正心態,與自己一同享受投資的快樂。
總得來說,楊百萬,憑藉著其對政策、市場的敏銳嗅覺和把握機會的能力當之無愧地成為那個時代資本市場的標誌性人物。
但對於我們個人來說,要完全複製的可能性很低,且不說時代不同,“堅持”一件事情本身就會勸退大部分投資者。
所以,我的建議還是普通人借道基金來參與股市投資,我們可以組建一隻足球隊,配置好前鋒、中場和後衛,加強後防線,以此來應對複雜多變的金融市場。
今天就到這,我們留言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