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產能過剩”還是“供應瓶頸”,這次通脹與往常不一樣

就在一兩個月前,各大機構都對通脹話題不屑一顧,認為這只是疫情下“供給瓶頸”造成的短暫現象,長期科技創新所導致的通縮力量仍將佔據主導。但如今,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這次可能會不一樣。

所謂“供應瓶頸”,即需求復甦造成了供應鏈緊張。然而,有證據表明,在產能過剩的大環境下,多數大宗商品都出現了同步上漲。

如分析工業和製造業生產能力的利用率時發現,俄羅斯、印度產能利用率分別為61%、66%,處於結構性過剩水平,仍比2020年2月低幾個百分點。

事實上,G20國主要成員國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和大宗商品供應國,目前生產能力利用率都不高於85%,全世界都有充足的產能。

此外,通貨膨脹也不能歸因為運輸鏈問題,航運和運輸部門的產能過剩也有據可查:2020年,貨運和航空運輸都增加了新的產能。

如航運諮詢公司Drewry稱,2020年交付的船舶增加了120萬個20英尺當量單位(TEU)的容量,超大型集裝箱船(ULCV)的容量為56.9萬個TEU,容量超過1.8萬個TEU的船舶。

此外,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首席經濟學家布萊恩•皮爾斯(brianpearce)也警告稱,2020年的運力正在加劇提升。

實際上,導致此輪通脹的主要原因——基於一系列貨幣刺激、低利率和財政刺激計劃,大量“殭屍企業”數量增加。

國際清算銀行(BIS)已經在一些研究中證明了這一現象。如BIS高階經濟學家瑞安•班納吉(Ryan Banerjee)認為,持續的降息政策是造成殭屍企業成倍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殭屍企業無法用營業利潤支付債務利息。

此外,低利率和高流動性也使得鋁、鐵礦石、石油、天然氣、大豆和許多其他大宗商品的全球裝機過剩產能長期存在或增加。

那麼有人會問,在covid-19爆發之前,貨幣供應量也增加了,為什麼沒有出現通貨膨脹?

2020年與過去幾年的最大區別在於,此前美聯儲或歐洲央行(ECB)增加的貨幣供應量達到或低於貨幣需求水平(以信貸需求和貨幣使用量衡量)。例如,美國的貨幣供應量增長接近6%,全球對美元的需求增長在7%到9%之間。並且在covid-19爆發之前,世界各地,包括歐洲,都有反對生活成本上升的抗議活動。

而2020年,美聯儲和主要央行首次將貨幣供應量增加到遠高於需求的水平,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通貨膨脹浪潮。事實上,經濟並不是因為缺乏流動性或信貸緊縮而崩潰,而是因為疫情導致的封鎖。

因貨幣海嘯引發的一連串後果,如新興市場貨幣對美元匯率暴跌,因為它們的央行“複製”了美國的政策,而又沒有美元所享有的全球需求。

其次,大量的資金流向風險資產,再加上更多的資金流向稀缺資產增持。這些過剩的資金使得投資者大量增持大宗商品,從而產生了大宗價格飛漲。

此外,在沒有增加信貸需求的情況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貨幣增長,因此稀缺資產中更多的貨幣並不僅僅導致價格上漲,而是貨幣購買力的下降。

當通貨膨脹上升時,各國中央銀行和政府通常會說這是“暫時的”或是由於“多原因”造成的影響。

因此,在通脹急劇上升期,不能押注公司股票以對抗通脹,因為一旦政府開始控制並干預價格時,企業利潤率就會遭受重創。

目前問題是:當政府赤字飆升,甚至主權債券收益率小幅上升都可能引發債務危機時,各國央行是否會收緊政策?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20 字。

轉載請註明: 究竟是“產能過剩”還是“供應瓶頸”,這次通脹與往常不一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