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長城證券釋出研究報告稱,根據當前汽車行業缺芯情況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預期,小幅下調明新旭騰(605068.SH)盈利預測,保守預計公司2021-2023年總營收依次為9.55、15.71、20.74億元,增速依次為18.12%、64.51%、32.06%,歸母淨利潤依次為2.61、4.18、5.45億元,增速依次為18.1%、60.4%、30.3%,當前市值58.7億元,對應PE依次為22.5、14.1、10.8倍。基於22-23年業績高增長、中長期廣闊的市場空間以及成長的確定性,給予21年30-40倍PE估值,對應21年2.61億利潤的目標價格區間為47.17-62.89元(當前股價為35.38元),維持“買入”評級。
長城證券指出,公司國內市佔率約10%(2020年),公司對一汽大眾(含奧迪)銷售佔比20H1高達95%。公司擴建產能後,產能不足的問題將得到解決,又陸續拿到了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多款車型的定點,進入放量新階段。
長城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事件:公司是汽車革行業國產龍頭,汽車真皮行業壁壘高,競爭對手主要為4家國際巨頭,國產替代空間大(80%左右份額被外資壟斷),而公司技術和產品質量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正在快速開拓客戶中,市場佔有率提升的確定性極強,目前處於確定性成長階段。公司國內市佔率約10%(2020年),公司對一汽大眾(含奧迪)銷售佔比20H1高達95%。公司擴建產能後,產能不足的問題將得到解決,又陸續拿到了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多款車型的定點,進入放量新階段。
行業趨勢:國內汽車真皮座椅滲透率較低,提升有3大驅動力。①從效能優越性來看,即使是效能最好的人造革(超纖革)在力學效能、耐磨效能等方面已經和真皮接近,但是和高檔牛皮相比,超纖革在透氣性、觸感、表面紋路美觀度仍有一定差距,超纖革給消費者帶來的高階感仍然低於真皮。②從消費者傾向來看,在中國,真皮座椅其實具有奢侈品、消費品的屬性,非常契合中國的“面子”文化。真皮座椅作為汽車領域運用最廣泛的皮革製品,也逐漸被人們視為衡量一款車型是否高階的重要指標。汽車真皮座椅非常符合目前中國消費升級的趨勢,真皮座椅滲透率有望伴隨著中高階汽車的銷量增長而提高。③從終端車型結構來看,豪華車佔比提升、自主品牌中高階車型佔比提升、造車新勢力的中高階電動車快速放量,這些因素在共同促進高價格車型佔比的提升,而高價格車型都傾向於打造豪華座艙來吸引消費者,真皮是豪華座艙的一個重要設計元素,可以明顯提升座艙豪華感。所以目前終端車型結構的變化是非常有利於真皮滲透率提升的。
行業格局:汽車座椅真皮技術壁壘非常高,國內只有少數幾家廠商具備生產能力,約80%的市場份額被國外廠商佔據,國產替代空間非常大。汽車皮革作為長時間、直接和駕乘人員接觸的產品,對駕乘體驗影響大,並且汽車具有封閉、狹小、安全要求高的使用特點,所以主機廠對汽車革的要求非常高,至少有20-30項檢測指標,汽車革的要求比傢俱革高很多。(例如傢俱革霧化值低於150mg/kg即可,而汽車革的霧化值要求一般在5mg/kg以下。)2006年之前汽車革一直被國外廠商佔據,直到目前還有約80%的市場份額被國外廠商佔據,主要為美國鷹革、美國傑仕地、日本美多綠、德國柏德4家巨頭。明新旭騰是最近崛起的自主龍頭,市場份額約10%,海寧森德約5%,富邦內飾約3%,巨星農牧約2%。
新客戶:公司客戶開拓取得重大突破,IPO募投產能持續投放,公司將進入高度確定的快速增長階段。公司客戶開拓取得重大突破,取得上汽通用、上汽大眾多款新車型定點,未來三年新增量產配套車型包括上汽大眾途觀、輝昂、途昂、Lounge SUVe(大眾MEB中大型SUV)、朗逸以及上汽通用昂科威等車型。公司產能利用率長期維持在120%以上,受到產能不足的影響主動放棄部分訂單,公司新建的110萬張牛皮產能在2021年逐步投產,2022年底公司產能將是2019年的3.2倍,是2020年的2倍。產能不足的情況將得到解決。
新產品:公司自主研發的全水性超纖革已量產,進軍高科技新材料,開啟新的成長空間。超纖革是第三代人造革,是目前效能最好的人造革。公司採用最先進的全水性定島超纖革生產技術,生產過程中不使用油性超纖革採用的甲苯、DMF等有害化學物質,環保性顯著優於油性和半油性超纖革。除公司外,國內也有幾家企業在研發及建設全水性超纖革的產線,並且都尚未投產。公司全水性超纖革已拿到三個專案訂單,已於2021年初量產,是國內第一家量產的汽車級全水性超纖革。
投資建議和盈利預測:公司是本土汽車皮革的龍頭,產品質量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正在快速搶佔外資份額。2020年開始,新建產能逐步投產,客戶開拓取得重大突破,公司進入快速增長的新階段。另外,公司自主研發的全水性超纖革已在21年量產,進軍高科技新材料,開啟新的成長空間。
風險提示:汽車內飾真皮滲透率提升不及預期、客戶開拓不及預期、產能不及預期、汽車銷量下滑、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帶來成本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