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上交所和中證指數公司宣佈,將於2020年7月22日修訂上證綜合指數的編制方案。
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包括剔除風險警示股票、延長新股計入指數時間,納入科創板上市證券。
一、指數樣本被實施風險警示的,從被實施風險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個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將其從指數樣本中剔除。被撤銷風險警示措施的證券,從被撤銷風險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個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將其計入指數。
上交所相關人士表示,截至5月底,上證綜合指數樣本中包含85只風險警示股票,剔除該類股票對指數本身影響較小,但有利於發揮資本市場優勝劣汰作用。
二、日均總市值排名在滬市前10位的新上市證券,於上市滿三個月後計入指數,其他新上市證券於上市滿一年後計入指數。
上述相關人士稱,我國證券市場的新股上市初期存在波動較大的現象。2010年至2019年,新股上市1年內平均股價波動率是同期上證綜合指數的2.9倍。
延遲新股計入時間,於新股上市滿1年後計入指數,有利於增強上證綜合指數的穩定性,引導長期理性投資。
同時考慮到大市值新股上市後價格穩定所需時間總體短於小市值新股,設定大市值新股快速計入機制,上市以來日均總市值排名在滬市前10位的股票於上市滿3個月後計入,以保證上證綜合指數的代表性。
三、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紅籌企業發行的存託憑證、科創板上市證券將依據修訂後的編制方案計入上證綜合指數。
來自上交所的觀點,科創板上市證券按修訂後規則納入,有助於進一步提升上證綜合指數代表性。
之前,有部分投資者提出上證綜指失真,不能代表經濟增長;也有人認為合理,顯示了金融地產在經濟結構中的地位。
而對此,6月19日,富國基金ETF投資總監王樂樂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不少科技公司、創新公司、同股不同權公司等無法在上交所上市,可能影響了上證綜指對中國宏觀經濟的代表性。
但隨著科創板和註冊制推出,上交所市場的相容性和代表性大幅提升。未來將科創板股票納入上證綜指中,會逐步提升上證綜指的代表性。
6月19日收盤,上證綜指報於2967.63點,依然停留在3000點下方,說十年不漲並不算誇張,而這個問題在近年的A股市場也時有爭議。
對此,王樂樂認為,主要是由於該指數“納新但不吐故”,且由於指數編制方法,使得指數表現並沒有充分反應出中國經濟增長的實際情況。
首先,新股的不斷納入,使得A股更多體現為市值的不斷上漲而不是上證指數點位的攀升。其次,A股市場是一個散戶化特徵顯著的市場,存在明顯的“新股效應”。
新股上市之初往往價格偏高、估值較高,一旦新股納入到上證綜指當中,隨著“新股”變成“老股”,其估值可能會逐漸迴歸到行業平均,從而對上證綜指產生一定程度的拖累。
由於上證綜指的成份股涵蓋了上交所上市的全部股票組成,其中包括某些虧損的ST股票、*ST股票以及流動性不佳的股票,這也對上證綜指產生一定影響。
此外,上證綜指的成份股中存在一些B股,B股目前整體成交活躍度較低,亦影響了上證綜指表現。
附:關於修訂上證綜合指數編制的答記者問
修訂上證綜合指數編制方案的背景
答:上證綜合指數釋出於1991年,是A股市場第一條股票指數,核心編制方法沿用至今。近年來,社會各界對上證綜合指數編制方案修訂多有呼聲,類似“上證綜合指數失真”“未能充分反映市場結構變化”等意見頻頻出現,今年兩會期間,包括代表委員在內的市場專業人士再次提議對上證綜合指數編制方法進行完善。
為充分響應市場呼聲,進一步提高指數編制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更加準確表徵上海市場整體表現,上交所、中證指數公司在充分聽取市場意見、研究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變化、借鑑指數編制國際經驗基礎上,持續研究並慎重啟動了上證綜合指數編制方案修訂工作。
指數編制遵循科學性要求,對上證綜合指數的樣本空間、選樣方法及樣本調整等指數編制要素逐一梳理,形成上證綜合指數編制修訂方向。在此基礎上,多次組織召開指數編制修訂專題研討會,並於近期建立指數編制專家諮詢機制,積極徵詢基金公司、保險資管、境內外指數公司等機構及高校、研究所等專家意見建議,最終形成上證綜合指數編制修訂方案,即剔除被實施風險警示的股票,延遲新股計入時間,科創板證券納入上證綜合指數樣本空間。
指數編制修訂方案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上證綜合指數的市場代表性與穩定性,使上證綜合指數更加準確表徵上海市場整體表現,更加充分反映上海市場結構變化,為投資者觀測市場執行、進行財富管理提供更理想的標尺。
對新股計入上證綜合指數時間進行調整的原因
答:新股計入指數的時間是上證綜合指數重要的基礎安排,諸多市場專業人士認為當前上市第11個交易日計入新股不利於上證綜合指數的表徵準確性與穩定性。在充分借鑑國際代表性指數有益經驗,客觀分析境內新股市場特點的基礎上,對新股計入上證綜合指數進行調整。
國際代表性指數通常根據所在國家和地區市場特點,設定新股計入指數時間。一般而言,新股需經歷充分的市場定價博弈之後才被賦予計入指數的資格,如新股上市滿12個月才具備資格計入標普500指數,新股上市滿3個月才具備資格計入STOXX歐洲全市場指數。同時,為保持指數的市場代表性,部分代表性指數會設定大市值新股的快速計入機制,如恆生綜合指數對市值排名前10%的大盤新股設定了上市第11個交易日快速計入機制。
當前A股市場新股上市初期存在“連續漲停”及高波動現象。2014年至2019年,滬市共上市新股563只,上市後平均連續漲停天數為9天,217只新股連續漲停天數超過10天,新股以漲停價計入不利於上證綜合指數客觀反映市場真實表現。2010年至2019年,滬市新股1年內平均收益波動率約為同期上證綜合指數的2.9倍,計入高波動新股不利於上證綜合指數的穩定。
因此,將新股計入上證綜合指數的時間延遲至上市1年後。考慮到大市值新股價格穩定所需時間總體短於小市值新股,為保持上證綜合指數的良好代表性,對上市以來日均總市值排名滬市前10位的大市值新股實行上市滿3個月後計入。
為什麼上證綜合指數樣本剔除被實施風險警示(ST、*ST)的股票,是否會影響綜合指數的定位?
答:我國資本市場建立了風險警示制度,被實施風險警示的股票存在較高風險,基本面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投資價值受到影響,難以代表上市公司主流情況。剔除被實施風險警示的股票有利於上證綜合指數更好發揮投資功能,更好反映滬市上市公司總體表現。
諸多國際主要綜合指數樣本範圍只包括市場絕大多數股票,如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剔除納斯達克市場作為第二上市地的股票,STOXX歐洲全市場指數、恆生綜合指數只涵蓋市場市值95%的股票。截至5月底,上證綜合指數樣本中包含85只被實施風險警示的股票,合計權重0.6%。因此,剔除被實施風險警示的股票不會影響其綜合指數定位。
將科創板證券納入上證綜合指數樣本空間是出於什麼考量?
答:一般而言,證券市場新板塊上市的證券通常需經一段時期跟蹤評估後才會考慮計入市場代表性指數。自2019年7月22日首批科創板證券上市至今,上交所已持續跟蹤評估近一年時間,科創板整體執行平穩。截至5月底,科創板上市公司達到105家,總市值1.6萬億元,已成為滬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創板證券計入上證綜合指數的必要性日益凸顯。科創板上市公司涵蓋諸多科技創新型企業,科創板證券的計入不僅可提高上證綜合指數的市場代表性,也將進一步提升上證綜合指數中科創型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的佔比,使上證綜合指數更好反映滬市結構變化。
考慮到上證綜合指數編制修訂涉及新股計入時間的調整,科創板證券按照修訂後的規則納入上證綜合指數,有利於保障上證綜合指數規則的穩定性與連續性。
上證綜合指數編制修訂的實施是否會影響指數的連續性,是否會影響投資者觀測市場行情?
答:本次上證綜合指數編制修訂的實施,借鑑國際代表性指數編制調整的做法,擬採用無縫銜接的方式進行,即指數編制方案變更生效日點位與前一交易日點位無縫銜接,生效日實時點位基於前一交易日收盤點位及樣本股當日漲跌幅計算。因此,上證綜合指數編制修訂的實施不會影響上證綜合指數的連續性,不影響投資者觀測市場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