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開菠蘿財經(ID:kaiboluocaijing),作者:吳嬌穎,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亡羊補牢”大半年,海底撈依然掙扎在“溫飽線”上。
8月14日晚,海底撈釋出公告稱,預計2022年上半年收入不低於167億元,同比減少不超17%;預計上半年淨虧損2.25億元至2.97億元。
海底撈今年上半年仍未扭虧為盈,但相比去年下半年高達42.5億元的鉅額虧損,虧損幅度已經大幅收窄。
持續虧損的主因是,海底撈仍在為疫情期間失控的門店擴張買單。到目前為止,門店數量相比去年年底減少了150家,且關閉門店多集中在兩年前大舉擴張的三線及以下城市。有行業人士認為,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宣告了海底撈進軍縣城策略的失敗。
不過,一個更讓投資者擔憂的問題是,海底撈的營收水平,回到了三年前。
即便是在曾經最春風得意的一線城市,海底撈的經營狀態也越發艱難。疫情影響、消費 降級的大環境下,作為消費主力軍的年輕群體外出就餐比例減少,選擇中高階的餐飲消費也更加謹慎,論吃火鍋,海底撈也算不上價效比之選。
更關鍵的是,在行業普遍承壓和競爭對手的圍剿之下,海底撈似乎依然沒有為主營業務的增長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比如菜品和口味的創新、門店效率的提升等。反而在對手的比襯、收縮的壓力下,本來作為“招牌”的海底撈服務,也開始遭受質疑,有部分消費者反映,從“過度服務”變成了“服務不到位”。
短板沒有補齊,長處又遭重擊,多重危機下,留給海底撈“自救”的時間還有多少?
半年關店150家,海底撈還沒止損日前的公告中,海底撈把虧損的原因歸為兩個,其一是部分門店關停,海底撈上半年發生的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等約2.55億-3.27億元。
致虧的另外一方面原因則是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
而疫情不但拖累了海底撈的盈利,還把它的收入規模“打”回了三年前。
今年上半年不低於167億的收入,規模甚至不及被逆勢擴張嚴重拖累的去年同期。去年上半年,海底撈營收201億,實現盈利9650萬元。
而對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來看,三年時間裡,海底撈的淨利潤暴跌至少114%。
海底撈在公告中提到,今年3月到5月,大陸地區新冠疫情反覆,若干餐廳在一段時間內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但仍有固定開支及員工成本產生。隨著疫情逐漸緩和,6月以來其門店經營表現月度環比已經明顯好轉。
關店致虧說明,今年上半年,海底撈依然在為此前的盲目擴張買單。
兩年前,海底撈在疫情下選擇逆勢擴張,於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新開出662家門店,接近截至2019年年底的門店總數。
海底撈顯然錯估了疫情形勢,大規模開店下成本大幅增加,新開門店業績不理想,更拉長了回本週期,導致業績深陷泥潭。
去年11月,海底撈終於作出止損的決定,關停300家左右經營未達預期的門店,並啟動“啄木鳥計劃”,稱若門店平均翻檯率低於4次/天,原則上不會規模化開設新店。
據海底撈2021年業績公告,其年內關閉了276家門店,到年底門店數量為1443家,其中,在中國大陸,一線城市門店248家、二線城市522家、三線及以下城市559家。
窄門餐眼顯示,海底撈現有門店1293家,對比去年底減少150家,其中,一線城市231家、新一線城市389家、二線城市280家、三線及以下城市373家。從這份資料顯示的新開門店情況來看,今年前七個月,海底撈僅新開店15家。
海底撈近三年新開店情況 來源 / 窄門餐眼
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海底撈關閉了大量三線以下城市的門店,而這正是海底撈曾經試圖透過逆勢擴張快速佔領的下沉市場。
作出“抄底”決定後的一年時間裡,海底撈超一半的新店,都開在三線及以下城市,多達344家。
但這些門店的業績並沒有達到預期。三線及以下地區人均收入和消費水平相對更低,客單價本就更低,隨著門店佈局密度顯著提高,加上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影響,單店翻檯率也快速下滑。
2020年年中,海底撈在三線及以下地區門店的翻檯率還有3.6,甚至高於一線和二線城市的3.0和3.5,到2021年年中,就已經降至2.9,低於一線和二線的3.0和3.1。
2021年,其新開門店的整體翻檯率,也從上一年的2.8下滑到了2.4。這也拉低了海底撈整體的平均翻檯率,從2020年的的3.5降至2021年的3.0。
有證券機構曾測算,3次/天的翻檯率是海底撈單店的盈虧平衡線,跌破該數值,即意味著處在微利或虧損狀態。
今年上半年的翻檯率尚未披露,但從此次透露的營收同比下滑和持續虧損能看出來,海底撈的“自救”仍未結束。
人們為啥不愛吃海底撈了?“吃不起”
海底撈預告上半年仍要虧近3億後,“人們為啥不愛吃海底撈了”登上微博熱搜。這一話題下,最多的回答是“太貴”“沒錢”“吃不起了”。
網友稱海底撈“太貴” 來源 / 微博
實際上,自疫情以來,海底撈一線、二線及三線以下城市的人均消費價格,均在持續下滑。從2020年年中到2021年年底,分別從118.1元、107.4元和101.8元,下降至11.8元、101.7元和95.7元。這兩年時間裡,以半年為一週期,海底撈整體人均消費額分別是112.8元、110.1元、107.3元和104.7元。
但這並非因為海底撈菜品單價降低了,相反,這兩年,海底撈頻繁被曝出“變相漲價”。
2020年4月,在網友曝光菜品漲價後,海底撈公開回復媒體稱,此次菜品價格調整幅度控制在6%,各城市實行差異化定價。但消費者“不買單”的聲音,令海底撈只能道歉並表示恢復原價。
2021年3月, 海底撈又因為把小料裡不限量供應的牛肉粒換成植物蛋白產品“味伴侶”引發熱議,被指“失去了靈魂”。
2021年10月,有顧客曝光,海底撈一份72元200g的毛肚,實際重量只有138g,海底撈對此解釋稱是因為“產品特性導致水分流失”。2022年3月,海底撈又因為“41元半份毛肚僅7片”引發爭議。
常居北京的90後悠悠,是火鍋的狂熱愛好者,她向開菠蘿財經展示了自己近五年的北京海底撈門店就餐訂單,明細顯示,包括鍋底、小料、菜品在內均在持續漲價。
其中漲價最明顯的是2020年,小料從9元漲到了10元,三鮮和清油的雙拼鍋底從78元漲到了82元,撈派黃喉(半份)從26元漲到了31元,撈派豆花(半份)從14元漲到了16元,招牌蝦滑(半份)從32元漲到了37元。
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在家吃火鍋 來源 / 微博
對她來說,因為價格上漲而菜品、口味卻沒有多大創新,海底撈已經不再是日常外出就餐的首選了。悠悠稱,2020年之前,自己是海底撈的常客,“幾乎每個月都會去吃一頓”,但今年到目前為止,她只去過兩次海底撈,“一次是給朋友過生日,一次是父母來北京。”
即便菜品價格上調有成本增加的原因,價格漲幅沒超過平均物價漲幅,但在消費 降級、收入波動的大環境下,消費者普遍開始減少外出用餐的比例,中高階餐飲的消費頻率就更低了。
實際上,不只是海底撈,從多家餐飲企業上半年的財報來看,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快餐企業味千中國和中餐企業九毛九,淨利潤也預計分別同比減少約300%和70.4%;就連滷味巨頭周黑鴨,都預計只有1000-2000萬元盈利,同比下滑超90%。
與其他品類相比,火鍋餐飲企業活得更艱難。與海底撈同屬火鍋品類的呷哺呷哺,預計2022年上半年營收約21.6億元,同比下跌29%;預計淨虧損2.7-2.9億元,相比去年同期虧損增幅高達474%-517%。
海底撈們的難題在於,火鍋的標準化程度相當高,可複製性很強、加工過程簡單。隨著生鮮電商的發展和火鍋食材超市的出現,消費者購買食材和火鍋底料也很方便,更關鍵的是,在家吃火鍋,成本比外出就餐便宜很多。
如此一來,撇開消費水平有限的二三線城市不說,即便在一線城市,海底撈也不再是吃火鍋的價效比之選了。
海底撈還能挽回年輕人嗎?一邊是消費降溫,一邊是收縮自救,多重危機下,海底撈的“老毛病”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凸顯。
有餐飲行業分析師曾向開菠蘿財經表示,影響餐飲品牌口碑的三大因素,是口味、服務和價效比。但海底撈多年來在口味和產品方面沒有特別突出的爆款,價格卻在不斷上漲, 價效比被認為越來越低。
而隨著餐飲業整體服務水平的提升,海底撈的“招牌”服務,也明顯地失去了吸引力。在餐飲消費中,服務更多是一種加分項而非必需項,當享受服務的新鮮感消失,消費者很容易不再為此買單。
在今年僅有的兩次就餐中,悠悠明顯感受到,海底撈曾經引以為傲的服務質量也有明顯下降。“可能是因為員工減少了,也可能是疫情期間堂食暫停業務生疏了,感覺服務人員的反應非常慢,直接從‘過度服務’變成了‘服務不到位’。”
這並不是個別情況,在社交平臺上,有不少網友像悠悠一樣,感覺海底撈的服務“越來越差”。
然而,在火鍋這片紅海里,海底撈的對手們,卻正在虎視眈眈。
定位中高階、翻檯率相當高的巴奴火鍋,在拿到數億融資後並沒有加速擴張,而是集中進軍一二線城市。窄門餐眼顯示,今年到目前為止,巴奴平均每月新開店1家,分部在北京、武漢、合肥等地。
與海底撈客單價相當的楠火鍋、小龍坎、譚鴨血、大龍燚、珮姐等川渝火鍋品牌,則紛紛搶佔二線市場,到目前為止,小龍坎、譚鴨血的門店都已經超過700家。這意味著,火鍋消費者正在迎來越來越多的選擇。
價格更低的海底撈“平替”也在崛起,人均價93元左右的德莊火鍋、賢合莊滷味火鍋,已經在二三線城市把門店開到500家左右;62元的季季紅火鍋、66元的傣妹火鍋、75元的秦媽火鍋等,比海底撈更早在縣城站穩了腳跟。
除了辣味火鍋,細分品類的粵式火鍋、海鮮火鍋、椰子雞火鍋、蝦火鍋,開始搶奪消費者。撈王、七欣天已先後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王婆大蝦門店開到930家,僅次於海底撈;蝦吃蝦涮、淼鑫豬肚雞、八合裡海記等,也正在成為“換換口味”的選項。
與“老大哥”海底撈相比,這些火鍋品牌要麼在價格上有明顯優勢,要麼在菜品上更有特色,要麼在口味上更具差異化,不同程度地“拿捏”著海底撈的痛點。
今年上半年,海底撈成立社群營運事業部,形成“外賣+社群+直播+線上商城”的模式,賣起了預製菜、烤串、滷味和啤酒。這或許是疫情反覆下彌補堂食空缺和填充居家消費場景的探索,透過副牌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沒有錯,但對海底撈來說,要重新挽回消費者、令投資者重拾信心,更重要的是,如何儘快恢復主營業務的增長。
有分析師曾向開菠蘿財經表示,除了向現代化管理機制轉變,海底撈目前還亟需改善門店結構、提升數字化管理能力。而且,在多重困境中,更要避免反覆陷入節奏錯配。
目前來看,在主賽道競爭中,海底撈還在艱難探索。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悠悠為化名。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