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一陣一陣狂喜,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習武之人發現武功秘籍一樣,感覺冥冥之中,有神秘的力量助我找到了一條躺著發財的道路。”生活在廣州的90后王瑞如此描述自己的誤打誤撞開始買基金的心情。
她在2020年12月開始正式成為“養基專業戶”,“那幾天行情賊好,剛開始買了10塊,後來100、1000……從今年1月份開始,東拼西湊,拿出六萬多,一頓操作猛如虎,開始做起了靠養基能夠脫貧致富的春秋大夢。”王瑞給記者展示她的“養基”成績單:投資總額6.3萬元,截至2021年2月4日,累計虧損500多元。
“我基本上還是個小白,不過現在變成‘小綠’了”。王瑞略帶調侃地說。短暫的炒基經驗開始讓她思考如何理性投資。
像王瑞這樣,被股市的賺錢效應吸引開戶炒股炒基的年輕人不在少數。歲末年初,火熱的行情讓股市成為街頭巷尾人們議論的焦點,開戶炒股炒基的新投資者快速增加。去年12月份,A股新增投資者同比增長100%,期末A股總股民近1.8億人,其中絕大多數是散戶。
1月份,連續10個交易日A股成交額破萬億,剩下的交易日也是在萬億成交額上下徘徊。年初至今滬深300漲幅超過5%,創業板指漲幅超過7%,恆生指數漲幅超過7%,恆生科技指數漲幅超過16%。A股股王貴州茅臺持續突破新高,2月5日股價站上2300元,南向日均百億資金流入規模讓騰訊、美團等科技股成為機構的新寵,騰訊市值突破7萬億。
2月份以來,爆款基金頻現,南方、易方達、東方紅、嘉實基金公司旗下三隻權益類產品“一日售罄”。今年新基金已經狂賣超過5000億。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規模17.80萬億元,比2019年同比增長了近30%。2020年第四季度,公募基金規模又增加了兩萬億達到19.89億的規模。
這些新入市的投資者年輕化趨勢越發明顯。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人士對記者表示,去年7月份股市大漲期間,買入基金的以“95後”為主。這一群新生代投資者有著自己明顯的標籤,比如“性子急”的基民甚至推出了“七日炒基法”,比如為自己的心儀的基金經理成立全球粉絲團、加入微博/豆瓣/B站等各類理財小組交流投資心得、更樂於接受直播、小影片這樣的獲取資訊的方式。
證券、基金公司與投資者互動的方式也在發生改變。北京金融街某基金公司的一間辦公室裡,背景板、手機支架、補光燈、音效卡、麥克風等直播裝置已經準備就緒,基本上每天至少都有一場直播,基金經理、投研人士輪番上陣。
但同時,一名大型公募基金人士對記者表示,“投資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基金經理也不需要圈粉,不需要直播帶貨,也不用靠流量賺錢,對他們來說,更想好好地去做投資。對投資者而言,冷靜投資、理性決策、長期持有,才是買基金的正確方式。”
“我的養基場”
盯著自己的收益記錄,王瑞決定手上的基金漲了以後先落袋為安,過陣子再看。面對去年末到今年1月份的過山車行情,她的心情也是跌宕起伏。
王瑞一天到晚盯著手機不放,茶飯不思,娛樂八卦也不怎麼參與,和同事謊稱最近迷戀網路小說。“因為手機看太多,視力明顯下降,除了看基金漲跌,看啥啥模糊,脊椎也疼的不行,沒賺啥錢倒是先得了一身病”。“剛開水除了滿腔熱血,其實啥也不懂,以為本金足夠多就可以了。”王瑞吸取經驗教訓,加入豆瓣、微博上的理財小組,在網上學習買基金的知識,不再像剛入市那樣“天天想暴富”。
王瑞的經歷也得到了很多新基友的共鳴。年初,像王瑞這樣構建自己“養基場”基民不在少數。另一名95後的基民在網上某投資理財小組分享自己的買基方法——開啟天天基金看排名,反著排,從綠色的基金裡挑,看行業比較熱或者別人討論比較多的在研究,“買那種淨值曲線讓我覺得這已經是不能再低的基金了”。
不過,這種短線炒基法也給他帶來許多困惑,已經習慣短期盈利的方式,幻想自己成為“抄底之王”,沒有辦法長期持有,也不知道其中的風險。而對於短炒基金的手續費,似乎也並不是很在乎,“只要收益能覆蓋手續費就好。”
一般而言,買入手續費分為買入費、管理費、託管費、賣出費等,券商與第三方平臺買入費率多數能打一折在0.15%左右,管理費和託管費率大概在1.5%和0.25%,賣出費率則根據時間差別較大,7天以內為1.5%,7天及以上為0.75%,一年以內為0.25%,持有超過730天則不需要賣出手續費。“作為投資新人,現在感覺是一種無知者無畏狀態,什麼都想嘗試。”易卉這樣形容自己,她笑稱自己腦子裡目前只有教學科研和投資兩件事了。
實際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易卉一直是股市的“旁觀者”,“因為我的母親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炒股,因此耳濡目染下,我對股市這些年的起起落落和風險性還是有所瞭解的,比如2008年、2015年、2018年都是比較重要的節點。”
這兩三年,身邊相似年齡段的朋友陸續開始進入股市,“讓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我有一個遊戲好友,2018年的一天突然在遊戲群裡說要去學習投資理財,一開始我們都覺得不靠譜,甚至有點搞笑。”後來,他會時不時在群裡分享他的持倉情況和投資收益,這是第一次易卉直觀地看到身邊的朋友從投資“小白”成長起來,並賺到了錢。“再也坐不住了。”是去年底時易卉的感受,看著身邊的朋友都有賺到錢,易卉告訴自己,哪怕不為了賺錢,為了儲蓄的保值,也要開始培養投資理財習慣了。
新能源、消費、醫療等板塊的投資討論,開始替代明星八卦,更多地出現在易卉和親友的聊天中,“現在我和我老公每晚都會開‘投資交流會’,覆盤一下今天的投資收益情況,有虧損就相互打氣,有收益就再接再厲。”她說道。
但是易卉也有這樣的困惑,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指導,更多是跟著自己信任的朋友走,純靠有人來帶。也不知道需要搭建何種投資體系,或者未來怎麼發展。身邊的朋友炒股風格也都不一樣,有的人喜歡炒短線,有的人喜歡炒長線,有些人喜歡買股王,有些人喜歡小賽道龍頭。
對於各種政策和新聞,易卉也難以做出獨立的投資決斷。“比如央行貨幣政策的變化、銀行房地產的貸款新規,我知道很重要,也知道會影響投資,但是如何看待和解讀,或者說如何從市場上眾多分析中篩選出有價值的資訊,感到力不從心。”
與新投資者互動
經濟觀察報記者從銀河證券獲得的資料顯示,今年投資者新開戶較2020年同比增長近4成,其中20歲以下客戶佔比8%,21-30歲客戶佔比31%,31-40歲客戶佔比25%,41-50歲客戶佔比 17%,51歲以上客戶19%。新開戶年輕化趨勢愈發明顯。
據天弘基金資料,2020年7月1日至9日,01後新開賬戶數量達到10441,達到此前一個月(2020年6月)01後新開賬戶數量的57%,呈現加速入場態勢。不過,整體而言,01後在天弘基金使用者中的佔比還不是很高,截至2020年7月13日,天弘基金使用者中01後的使用者比例約為0.93%。
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的一份調查顯示,網際網路和銀行理財經理依舊是基金個人投資者獲取金融投資資訊的主要方式,分別有36.3%和25.1%的投資者將網際網路和銀行理財經理作為獲取投資資訊的首要渠道,2018年網際網路的比例首次超過了銀行理財經理。在手機等移動終端買基金,是這些新生代個人投資者投資基金時主要的交易方式。
銀河證券對記者表示,面對投資者的變化,公司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和工具,以及大資料行為分析模型,對客戶進行千人千面畫像,同時結合客戶熟悉的生活場景、或典型具體案例從客戶需求角度分析該情況合理的資產配置方案,構建引流、獲客、留客的良性生態鏈。
天弘基金方面對記者表示,與90後、00後的投資者溝通方面,線上渠道成為重點,支付寶等基金社群溝通解答、線上直播等方式均是加強投資者溝通的重要方面。此外,天弘基金對基金經理的考核中專門有一項投資者服務,不少基金經理每週甚至每天都會在支付寶等基金社群及時回答客戶疑惑,倡導科學投資理念,並且定期撰寫面向投資者的週報。
而這些年輕人的心態呈現“急得很”的特徵,即指一遇到波動就風風火火迅速反應的急性子心態:“今天跌了,能不能抄底”,“還在跌,今天到底要不要割肉”。天弘基金去年10月一份針對2223位基民的調查發現,年輕人的理財心態往往更加“急得很”:在18-25歲的群體中,平均每天檢視一到三次收益的人數最多;而隨著年齡段越大,檢視收益的頻率越低,在41歲至50歲的人群中,超過40%均表現為不會每日檢視收益,僅每週檢視幾次。
在這一波新基民中,還流行一種“7日炒基法”,買基金做短線,持有基金7天就贖回。7天的原因在於,持有基金7天及以上,手續費僅為0.75%,而7天以內的手續費則翻倍為1.5%,隨著持有期的增加,賣出的手續費將逐步遞減為0。
短線炒基法也引起基金業內的“不適”,一位大型公募基金人士和記者“這樣真的能賺到錢嗎?光管理費、手續費就得2個多百分點。而更關鍵的是,投資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長期持有收益才是投資基金的正確方式。”
其和記者分享道,從過往的資料來看,持有基金三年以上的賺錢的機率是很高的。
天弘基金的調查同時顯示,相比來說,年紀越大,持有的基金期限相對越長,理財心態也越來越“穩得住”。36-40歲、41歲-45歲、46-50歲中,持有單隻基金在兩年以上的比例分別有50%、53%、63%。而在18-25歲群體中,持有單隻基金在兩年以上的比例僅有10%。
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張越曾經分享過這樣一組資料,透過測算平臺上線的某隻基金髮現,任何時間買入,無論是高點還是低點,到底持有兩年是能賺錢的,但是平臺上客戶平均持有這個產品是130天。同樣的產品,把盈利的客戶、虧損的客戶拿出來分析,區別不在於教育水平、投資經驗、風險偏好,而是持有時長,盈利的客戶是虧損客戶的持有時長的2.5倍。
“養基”門道
但今年爆款基金的頻發,並不改變A股市場只是“少數人的狂歡”這一殘酷現實。“一醬功成萬股枯”,不少金融機構人士轉發了一張簡明清晰概括2月4日市場走勢的截圖——除了貴州茅臺所在的貴州板塊當天收漲4.86%之外,其餘各省、直轄市等地區板塊均為收跌。
今年以來,市場漲跌幅的中位數是-11%,4000多隻個股僅有893只個股股價正增長,接近80%的個股股價下跌。還有一組同樣直觀的資料,2020年12月11日,A股個股股價比2440點低的有1186只,佔比28%;12月31日,這一組資料分別是1341和32%;1月31日,這組資料變成1700只和41%;2月4日,近2000只個股股價低於A股2440點的時候,佔比45%。
“今年1月份,3/4的股民是賠錢的,不到1/4的股民是賺錢的,中國股市總體就是這麼一個狀況。”天相投資諮詢公司創始人林義相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基金也一樣,這麼多年來,很多基金投資者都是賠錢的。現在很多人說基金好,拿基金淨值說事,要麼是壞,要麼是蠢。舉個簡單的例子,基金淨值是1塊錢的時候,投資者A投了100塊,當基金淨值上漲1100%到2塊錢的時候,投資者B投了2萬塊,這個時候如果基金淨值低了20%,基金淨值變成1塊6,投資者A賺了60塊,但是投資者B虧了4000所塊。雖然基金淨值漲了60%,但投資者總體是賠錢的。”
在一個主題為資本市場三十週年的論壇上,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坦言,資本市場最讓他糾結的事情是“什麼時候股市裡的老百姓不再成為‘韭菜’”。
林義相表示,忽視散戶投資者是錯誤的,任何資金來源都是個人、都是散戶,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只有社會儲蓄、居民儲蓄才能轉化為投資。“所謂的基金,覺得自己多牛多好,錯了,如果沒有老百姓買基金,基金從哪兒來?一定要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這是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是二次的投資者,初次的、原始的投資者都是散戶、都是個人。”
上述大型公募基金人士對記者表示,去年公司基金產品取得60-70%的正收益,但是能從年頭拿到年尾的基民卻是少數。“很多人看到賺了20%就賣了,個人投資者不如機構投資者沉得住氣,現在一些封閉型的產品也能規避個人投資者頻繁操作的問題。”“基金買入的時點其實並不是很重要。”北京某中型公募基金人士則認為,更重要的是賣出的時點。投資者不能完全把擇時交給基金經理,一方面,大幾百億的基金不可能透過大幅降低倉位來躲避市場整體的風險,只能是調倉精選個股,另一方面,如果投資者的資金量大,一點波動都可能帶來很大的損失,還是需要投資者學習一定的理財知識,對市場的趨勢和賣出的時點做出一些判斷。
上述中型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對記者表示,機構與個人投資者的比例大概各佔一半,機構走的是直銷的銷售渠道,個人投資者則透過銀行理財、第三方投資平臺(微信、支付寶、天天基金等)和券商等銷售渠道。其中,銀行理財經理是銷售公司基金的主力。
“除非當下時點覺得是新基金建倉的好時機,不然一般情況下我自己並不會去買新基金。”其對記者表示,因為老基金產品的風格、持倉、業績表現、風險管控都已經非常穩定,有歷史資料可以參考。
資產配置新時代
易卉對記者表示,自己會有資產保值恐慌,在廣州生活的她,目前還沒有攢夠錢購房,而股市和基金的相對低門檻,以及最近較為可觀的收益,使她不再是“旁觀者”。因為預期內沒有大額消費,易卉和老公基本上把全部的儲蓄都用於投資,剩下的錢留一萬元左右用於週轉和日常開支。易卉的老公比較激進一點,滿倉股市;自己是一半的錢放在基金裡,一半的錢用於港股打新。
銀河證券相關負責人表示,從近兩年公募和私募發行規模和速度看,中小投資者的產品化和去散戶化趨勢正在加速。如何正確引導投資,並保護好中小投資者是目前各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同時面臨的重要課題。需要更加接地氣的投資者教育、簡單透明可行的資產配置方案、豐富的簡單結構金融產品,以及對金融機構和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更加嚴格的監管,以此引導和配合居民資產配置。
從長期來看,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市場,權益類資產都是收益率最高的資產,是抗通脹的有效資產。以目前市場情況來看,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率一般在3%-4%,非保本浮動型產品收益率在4%-5%。
麥肯錫認為公募基金業務將在2019-2025年達到18%的年均增長速度,成為大資管各類牌照中吸引新增資金的領頭羊。零售資金將是公募業務未來最重要的新增資金來源,預計到2025年零售業務將為公募基金創造約16萬億元人民幣的增量資金規模。同時,“基金賺錢、基民虧錢”局面將逐步被打破。
(文中王瑞、易卉系化名)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鄭一真 黃蕾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