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傳言上市的貝殼終於有了實錘。7月24日晚間,貝殼集團(下稱“貝殼”)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公開遞交招股書,股票程式碼為BEKE。招股書顯示,2017年到2019年,貝殼營業收入分別為255億元、286億元、460億元。
業內人士稱,若上市成功,意味著資本市場佐證了交易平臺的重要作用,貝殼也將成為房產交易“獨角獸”,但上市還只是起點,不宜過分放大,未來機遇與挑戰並存。
此前曾多次否認IPO,如今坐實傳聞
儘管全球疫情並未完全消散,但是貝殼已開啟赴美IPO的征途。此次上市的主體為貝殼,除平臺公司貝殼找房外,還包括鏈家、德佑,以及金融、裝修等業務。承銷商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華興資本等。
從股權上看,招股書顯示,上市之前,鏈家創始人左暉持股(B類普通股)佔比28.9%。此外,部分股東將其持有的A類普通股投票權授予左暉代理,因此左暉投票股權佔比46.8%。機構持股方面,騰訊作為貝殼找房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2.3%;軟銀旗下SVF II Shell Subco (Singapore) Pte. Ltd.持股10.2%;高瓴資本持股5.3%。
貝殼找房在招股書內指出,此次IPO計劃募集最多10億美元的資金,募集到的資金將主要用於研發,以繼續投資於該公司的平臺功能和基礎設施技術、新的家庭交易服務的擴充套件、服務產品的多樣化及業務運營向新地理區域的擴充套件,以及一般的公司用途。
為何選擇這一時間節點上市?左暉在致股東的一封信中對此作了解釋:提交這份招股說明書的同時,新冠疫情還在全球發展,為什麼還是按原計劃啟動IPO程序而不是推遲一段時間,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貝殼團隊的特質:尋求對內歸因,儘量降低環境的干擾因子,一個成功的IPO取決於公司的價值而非其他。
值得一提的是,從去年開始,貝殼上市傳聞就一直未斷。去年7月份,有訊息稱,貝殼計劃於2020年啟動境外上市程序。不過,貝殼彼時回應稱,公司沒有明確的上市時間和地點安排;去年12月18日,又有訊息稱,貝殼將於2020年進行10億美元的IPO,貝殼方面對此予以否認。
到了今年7月初,又有訊息稱,貝殼今年營收預期100%增長,尋求美國IPO計劃融資10億美元-20億美元,目前正處於向潛在基石投資者詢價階段,摩根士丹利是參與其中的投行之一,貝殼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秘密遞表,最快將於今年三季度完成IPO,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擔任IPO牽頭經辦行。
時至今日,上市傳言終於成為實錘。對於目前的上市程序,貝殼方面表示,一切以招股書為準。
去年平臺交易額超2萬億,規模擴張下虧損加大
與鏈家重資產的屬性不同,貝殼找房具有濃厚的網際網路色彩和輕資產性質,因此,此前就被業內視為上市的主體。
存量房交易、新房交易和其他新興業務為貝殼找房的三大主營業務。根據CIC報告顯示,貝殼找房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房屋交易和服務平臺,也是繼阿里巴巴之後的中國第二大商業平臺。截至今年6月30日,貝殼找房平臺進駐了全國103個城市,連線265個新經紀品牌的超45.6萬經紀人和4.2萬家經紀門店。
回顧鏈家、貝殼的發展,離不開2015年這一時間節點。左暉以一封信的形式宣佈一項合作,在整個2015年內進行了11次收購,將鏈家的業務範圍從北京擴大至華東、華南以及西南。與此同時,佈局“真房源”系統,並提薪擴充經紀人隊伍。
在此基礎上,2018年4月,“貝殼找房”全新上線,相較於原來鏈家網,貝殼找房的定位更為開放,除覆蓋新房、二手房、租賃和家裝等居住業務外,它透過ACN(經紀人協作網路),吸納鏈家體系外的外部房源進入該系統。這也意味著,無論是直營品牌的鏈家,還是作為加盟品牌的德佑,亦或是其他中小中介,都可以入駐貝殼找房,從而開啟“自營+行業平臺”模式。
2019年3月,左暉進一步展開一系列資本動作:鏈家發生註冊資本、投資人和管理層的變化,原投資方在鏈家的股份透過協議映象平移到貝殼找房。同時,貝殼找房啟動D輪融資,獲騰訊領投8億美元D輪融資。在此基礎上,2019年11月,貝殼找房完成D+輪融資,參與方包括軟銀、騰訊、高瓴、紅杉,總融資額超過24億美元。
如今,隨著正式提交IPO檔案,頗令外界關注的財務、經營指標因上市而公之於眾。招股書顯示,2019年,貝殼平臺GTV(總交易額)達21280億元,同比增長84.5%。其中,存量房交易GTV從2018年的8219億元提升為2019年的12974億元,新房交易GTV從2018年的2808億元提升到2019年的7476億元。
縱觀近三年的收入指標頗為亮眼:其總收入從2017年的255億元增加12.3%至2018年的286億元,再進一步增長60.6%至2019年的460億元。不過,由於疫情導致住房交易需求下降,其營收從2019年一季度的82億元下降至截至今年一季度的71億元,降幅為12.7%。
儘管如此,2017年至今,貝殼仍處於虧損狀態。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貝殼淨虧損分別為5.38億元、4.28億元、21.8億元。而今年第一季度,其淨虧損為12.31億元。對此,貝殼在招股書內解釋稱,過去三年中,成本逐年增加,預計將來會繼續產生大量成本和支出以進一步擴充套件業務,這可能使其難以實現盈利。
不過,招股書顯示,貝殼較注重現金流管理,以增厚企業經營的“安全墊”。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其儲備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為82億元、128億元和319億元。
房產交易“獨角獸”,機遇挑戰並重
“貝殼在美國提交招股書,此舉對行業來說是好事。若貝殼上市成功,是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佐證了交易平臺的重要作用。”北京房地產中介行業協會秘書長趙慶祥分析稱,隨著存量房交易的增多,房地產市場的轉型,依靠平臺成交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具體而言,趙慶祥指出,新房是B2C的交易結構,開發商出售給個人,相對而言不太需要平臺,因為房屋相對標準化,且在資訊、管理、法律法規等方面較為規範,但C2C離不開平臺的作用,這也是貝殼找房估值的體現。
“貝殼找房連線45.6萬經紀人和4.2萬家經紀門店,數量龐大,具有唯一性,國外也找不到對標,這跟美國MLS行業平臺不同,貝殼找房是企業平臺,或將打造成獨角獸企業。”趙慶祥稱。
從新房角度分析,億翰智庫董事長陳嘯天指出,市場交易有三大重要元素:賣什麼、誰來買、價格。限售、限購、限價客觀上導致市場活躍度下降,“同一個時間點有多少貨可賣是固定的,有多少需求可釋放也是由相關部門決定的。”
“對於單個房企而言,要做的是把相對固化或有限的需求急速拉至自己‘碗’裡來,但這一行為,往往依賴於渠道。”陳嘯天稱,貝殼找房此前在全國發動一系列加盟行為,從而成為房產交易領域“巨無霸”,尤其在渠道這一端優勢明顯。因此,在他看來,貝殼在這一時間節點上市,具有較大優勢。
房地產和網際網路研究院院長相國良亦看好貝殼找房的上市。在他看來,貝殼代表中國大居住領域的公司,一旦上市成功,意味著中國大居住領域出現了世界級估值的公司,市值有望達千億,這在國際資本市場中都有重要的意義。
不過,相國良還指出,上市不是終點,這不過是貝殼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不宜過分放大,“也許上市只是起點,貝殼找房需要帶給行業更多進步的元素,更加開放,推動行業進步。此外,上市對貝殼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將迎來資本市場的檢驗。”
“中國大居住領域,創新還遠未到終局,距離成熟的交易市場還有很長的距離,這個行業不會只有一家上市或幾家上市公司,後來者、創新者應該更加努力。”相國良稱。
匯生國際融資總裁黃立衝指出,“2020年由於疫情等原因,各地房地產市場發生了較大變化,2019年的財務資料不能反應公司的經營情況。此外,目前在美國上市時機並不好,接下來要看他們的運氣了。”
在華美顧問機構首席知識官、高階經濟師趙煥焱看來,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必須處理好與全國百餘家其他線下交易企業的公平關係,也就是處理好裁判員“貝殼找房”和運動員“鏈家”的關係,這個情況與攜程處理好攜程平臺和麗呈酒店的關係的道理是一樣的。
新京報記者 張曉蘭
編輯 武新 校對 吳興發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