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財經評論|易銳民:中芯國際股價與國運

由 哈愛朵 釋出於 財經

上星期,香港的股民驚歎:中芯國際經歷整整16年之後,終於“重返家鄉”了,股價回到了上市時的招股價水平。

中芯國際於2004年3月在香港掛牌,上市價為2.69港元。當年中國大陸開始大搞科技改革,希望追上西方水平,中芯被寄予厚望。可惜10多年來股價浮浮沉沉,最後於2016年12月股份十合一,由於掛牌以來沒有派息,上市價就相當於26.9港元。上週股價一口氣衝破了這個關口。

到昨天,中芯國際的股價再給股民驚喜,收市報40.1港元,即由6月初的不到20港元,在短短一個月內股價翻倍。而單計昨日升幅,就超逾兩成。

雖說港股昨日跟隨大陸A股飆升而有近千點上升,可說幾乎什麼股都漲個不停,但中芯國際的表現仍讓人眼前一亮。其中兩大原因引起關注:中芯迴歸A股科創板及大陸晶片產能短缺。

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昨天在網上投資者交流會上表示,公司這次迴歸A股,對公司及大陸資本市場而言,都是一個里程碑,集資所得將用於產能建設及研發投入,有利提升競爭力。

但中美對抗正不斷升級,美國對多家中國企業實施出口管制,周子學說,中芯今年的營運目標和擴產計劃不受影響。至於何時能買到首臺極紫外光刻(EUV)機?他說目前的生產不需要該機。

其實,以中芯A股發行價每股27.46元人民幣計算,市盈率高達109倍,而集團的技術又非最先進,表面看好像有點貴。但由於在大陸或香港市場中根本沒有其他選擇,因此,分析員普遍認同值得給予中芯較高估值。

有分析員更認為,中芯A股的上市集資額太少了,因為單單擴充14奈米的工廠就要用120億元美元。這次就算超額配售全數行使,預計集資才532億元人民幣。

大陸對高質量的晶片有很大需求,全球許多晶片公司因美國警告而不敢出貨給大陸,間接提高了大陸國內晶片需求。因此,中芯正積極擴充套件14奈米產能,估計將可滿足95%晶片代工需求。

可以說,正因美國的抵制,中芯才有出頭天。當中芯成為大陸首家A+H的半導體公司後,相信中芯A股市值可以突破2000億元人民幣。

有人形容目前的中國,就像“守財真君”比干,過往10多年陶醉於“新四大發明”(高鐵、網購、移動支付和共享單車),做起了強國崛起美夢。直到中興通訊年前被美國貿易禁運,舉國才驚覺對科創(Startup)和炒股之外的基礎科研,嚴重缺乏重視與耐性,以致核心晶片技術落後數十年。西方一旦斷絕供應,大陸可能要倒退回到2G時代,屆時什麼淘寶、微信、網遊也是一場空。

現在輪到華為被美國打壓,激起了大陸的民族主義情緒,讓14億中國人同仇敵愾支援華為,紛紛提出要全家買華為的手機、電腦、平板等等各類產品。

中國的科技實力雖與美國差距明顯,但已積累了一定實力。華為能用30年的時間走到世界通訊技術的最前沿,已證明了中國的科技創造力。

在晶片設計、封測領域,中國已不落後於世界,只是生產方面還與世界水平有顯著差距。但大陸也有自己的光刻機,就算不依賴美國也能生產自己的晶片,假以時日一定能實現技術突破。

去年,中芯國際開始量產14奈米,併為華為代工麒麟710A處理器。當然,中芯國際也提示了不發展的風險。中芯指出,先進工藝一般一到三年往前推一代,如行業龍頭於2015年量產16奈米或14奈米,2016年量產10奈米,2018年量產七奈米,2020年量產五奈米。若工廠的工藝落後未能跟上,則會失去市場。

回看中芯,今時今日才做14奈米,當然距行業龍頭很遠,但由於美對華制裁,中芯產品一定會有市場。如按行業龍頭的路子,中芯要由14奈米至五奈米,有五年以上的路子走,中間如有美國的阻撓,將要更長些時間。

2020年中芯啟動了新一輪資本開支43億美元,相比2019年的20億美元,同比增長115%,背後有國家資本的支援。當有了14奈米的突破,這些都支撐中芯國際的資本開支及資本投資密度,或會持續提升。

無論如何,中芯迴歸A股,將受到股民熱捧,展現出中國人對民族企業的支援,中芯前途將光明一片。相反,中國目前每年進口3000億美元晶片,若美國科技企業失去了中國這個最大的市場,最後收入減少,不得不降低科研投入,或許,最終阻礙了自身的科技進步。


文/易銳民

來自/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