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香港疫後強化“互聯互通” 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中新社香港6月27日電 (記者 魏華都)2023年是香港迴歸祖國26週年,也是香港疫後經濟復甦關鍵之年,疫情後特區政府持續推出相關金融措施,密集組織政商界外訪宣傳香港,幫助香港進一步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經濟學家認為,香港仍具備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未來可透過“互聯互通”加強與內地聯絡,並吸引更多境內外資本流入。

  今年6月,香港交易所推出“港幣-人民幣雙櫃檯模式”,使港股成為全球首個實施兩種貨幣櫃檯結構的市場,此舉為港股市場提供更多元化的資金,又進一步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鞏固和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事實上,在疫情期間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依然極具影響力。去年11月在港舉辦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就吸引逾200位來自全球約120家金融機構的代表參與。今年3月,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釋出“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香港排名維持全球第四位。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告訴中新社記者,香港享有“背靠祖國、輻射亞太”的區位優勢,同時實行普通法和自由港政策、擁有健全的金融基建和大量金融人才,更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業界對香港繼續發展國際金融中心充滿信心。

  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後,兩地金融基建專案陸續提上日程。今年5月中旬,“互換通”正式啟動,允許香港及其他境外投資者透過兩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參與內地銀行間金融衍生品市場,啟動首日有27家境外機構透過“互換通”達成在岸人民幣利率互換合約交易,涉及名義總值約82.59億元人民幣。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餘偉文說:“‘互換通’為國際投資者進一步參與境內債券市場提供有利條件,對於提升人民幣債券在國際市場的認受度和投資者的信心具有特殊意義。”

  香港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這也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今年4月底,香港的離岸人民幣資金規模接近1萬億元,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

  “港幣-人民幣雙櫃檯模式”的推出是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重要一步。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向記者表示,離岸人民幣市場與互聯互通市場的對接,將有助於擴大跨境離岸人民幣雙向流動管道,增加離岸人民幣規模,從而鞏固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

  疫情後,香港政商界積極外訪,向國際講述香港優勢。今年2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團訪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對方簽署了13份合作備忘錄,涵蓋可持續金融、創新科技和能源等範疇。

  李家超表示,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和內地市場有互聯互通的優勢,我們讓中東人士知道在香港的投資可以吸納中國內地投資者,這也是開拓內地商機的重要考慮。

  金融業是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針對其疫後發展趨勢,鄂志寰認為,香港應繼續挖掘內地和中概股迴歸的上市資源,發展亞洲債券市場;進一步拓展內地和亞太地區資產管理市場;推動中資金融機構在香港發展亞太區域管理中心等。

  程實稱,後疫情時代香港應發揮其在國際金融方面的優勢,支援大灣區創新發展;增強境內外市場的互聯互通,便利跨境資金流動、深化金融監管合作,吸引更多境內外資本流入。(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15 字。

轉載請註明: 綜述:香港疫後強化“互聯互通” 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