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 記者 高蓉傑】在市場經濟體系中,必然出現區域功能的重構,進而產生區域的分化。當這種分化觸及經濟的基本造血功能和社會的穩定時,則必須想方設法縮小這種分化。如何才能縮小區域分化,推動地方經濟協同發展呢?
12月19日,在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承辦的“區域經濟金融發展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利用新金融來處理地方經濟協同發展很重要,特別是利用新金融處理經濟低增長區域的功能區再造並進行趕超型發展。
他認為,在應對區域分化中,主要採取的政策既不是進行簡單的資金資助,也不是傳統專案的構建,而是要在新發展格局過程中,根據各個區域的資源稟賦和在迴圈體系中的戰略地位,進行功能性的佈局,這一佈局需要從經濟社會大迴圈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政治功能、安全功能等進行整體性的新考慮。
改進區域分化過程中往往存在誤區,在劉元春看來,其中一大誤區就是簡單地按照市場原則進行配置資源。他分析道,在分工體系下和資源完全流動的過程中,全面的重新配置將會產生極化效應和馬太效應。圍繞著一系列的增長極,將會形成相對獨立封閉的分工體系和迴圈體系,從而導致一些邊緣地區的崩塌,進而威脅大迴圈的良性發展。
“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政策性金融的引導,但也要看到政策性金融在資源稟賦和迴圈戰略功能的構建中的侷限。”劉元春說,“面對傳統政策性金融和市場化金融工具的雙重失靈,以科技賦能新金融工具,就能夠彌補目前的缺陷,即在區域功能的佈局過程中,需要在市場與政策之間尋找平衡,而這種平衡的突破點就會體現在科技賦能金融這一系列的新金融上面。 ”
對此,他舉例稱:如果我們要在新的增長極裡面打造科技創新的中心,就必須要依賴於科技進步,要將這種金融形態、金融投向與研發、風險投資模式相匹配; 如果我們要打造農業主功能區,就必須要在農業金融上面要做足文章,要將金融資源和金融方式與綠色農業相結合,資源向這些區域進行傾斜,從而在為這些地方經濟功能、經濟競爭力、社會功能與經濟功能的匹配上展示新力量。
劉元春指出,在新時代、新發展理論和新發展格局的“三新”指引下,我們若要運用好金融工具,就要認識到未來分化是一個常態,極化也是一個常態。但是要想順應新發展格局,保證國民經濟社會的健康迴圈,我們更多的是要在功能區上迴圈的關鍵節點有一個重構的過程。
“這個重構需要我們在市場型的金融工具和政策型的金融工具尋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那就是以科技賦能金融的新金融作為服務於地方經濟和整個雙迴圈新發展格局的突破口。”劉元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