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需求大、農民消費力待提升,如何破解新型城鎮化難題?

來源: 新京報

2019年底,中國城鎮化率達到60.6%,城鎮化的動力依然存在和強勁。9月25日-9月26日,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實踐論壇上,專家學者探討如何破解城鎮化深層次的矛盾和障礙,包括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不高,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資金來源等問題。

有專家表示,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的投資,應充分發揮信託在長期資金來源中的作用,以及建立土地基金,完善中國新型城鎮化服務的金融體系。

城鎮化率每年以平均一個百分點的速度提升

2019年底,我們國家的城鎮化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達到60.6%,這說明主要的人口已經在城鎮居住和生活。目前,城鎮化的動力依然存在和強勁。在業內專家看來,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和第一輪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收官之年。

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並把新型城鎮化納入重點投資的“兩新一重”建設。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要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

在清華大學彭剛副校長看來,有序推進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在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際國內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發揮引領作用,將是“十四五”期間城鎮化工作的重點。

國家發展改革委推進城鎮化工作辦公室綜合組組長吳越濤認為,目前我們國家每年城鎮化率以平均一個百分點的速度提升,相當於每年有1000萬的人口進入城市就業和生活,必將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住房等產生巨大的投資需求,同時1.35億進城的農民工以及隨遷家屬現在的人均消費遠遠低於城鎮居民的水平,如果使其能在城鎮落戶或者是穩定居住,每年可以增加消費至幾千億元。

對於今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一系列成效。據吳越濤介紹,一是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實現新突破;二是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邁出新步伐;三是縣城建設取得新成效;四是重塑新型城鄉關係邁出關鍵一步。比如,全面實施去年出臺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推動農村集體經營建設用地入市交易的措施見效落地,啟動了國家城鄉融合發展實驗區工作。

不過,吳越濤也提到,城鎮化相關領域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障礙尚未得到根本的破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不高、城市群一體化機制不健全、城市治理能力不足等問題短板依然存在。

業內:構建完善新型城鎮化服務的金融體系

“新型城鎮化中的新在於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具體地說當前的任務就是以農民工市民化為核心的城鎮化,這也是實現雙迴圈根本的途徑。”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認為,還要增加收入,相應地提高農民人口在城鎮化過程中的消費能力。

對於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民工城市化,蔡昉認為,過去對於地方政府曾提出一個要求,就是“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地方政府做不到,於是把“縣”變成“市”,人的戶籍身份變了,其他都沒有變。而真正的新型城鎮化落腳點應該著眼於進入到城市的農民工。

蔡昉表示,雖然最後戶籍制度達成最高共識,戶籍制度改革帶來真金白銀的改革紅利,提高了勞動力的流動,進行資源充分配置,可以提高潛在增長率,但是目前對於一個地方政府來講,戶籍制度改革面臨一個支付改革成本,但是改革的好處和收益不能獨享。因此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改革激勵不相容。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也認為,中央地方政府、企業社會如何分擔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程序,以及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這仍是一個瓶頸。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守英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們只談城市空間的事是不夠的,還要關注到鄉村問題。從上一輪中國城鎮化的經驗來看,如果農業沒有找到出路,城市可能又要回到農村,所以在城鄉融合的階段必須找出農業發展的出路。

對此,劉守英進一步稱,如果沒有強大的農業,中國的城鎮化就會有後顧之憂。目前,重大的理念變化就是農業工業化的過程。在“十四五”期間解決整個農業回報率的上升問題,一定要有制度變革打破要素不匹配的被鎖定狀態。

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為此,中國海外控股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裁、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業界導師許均華建議,做好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投融資頂層設計,否則地好拿,產業難引進,規劃容易,融資難。

長期資金從哪裡來?許均華建議充分發揮信託在長期資金來源的作用,建立土地基金,地方政府至少拿50%以上土地出讓金建土地基金,用於包括新型城鎮化以及以後城市更新的問題。此外,應該構建完善中國新型城鎮化服務的金融體系。

新京報記者 袁秀麗 封面圖來源 主辦方供圖

編輯 武新 校對 李銘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89 字。

轉載請註明: 資金需求大、農民消費力待提升,如何破解新型城鎮化難題? - 楠木軒